税收征管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资源加上强大的算法算力,是税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和新质生产力,也是切实提升税收治理效能的重要基础。
税收大数据特别是增值税发票数据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记录货物和服务交易的信息,反映地区之间以及行业之间购销关系,在分析经济运行规律、辅助领导决策等方面具有优势。结合宏观、中观、微观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可以运用税收大数据从三个角度开展税收经济分析。
从宏观分析角度,一是跟踪经济运行动态。增值税发票覆盖面广、时效性强、准确度高,最快可以实现按日统计,能够及时反映经济运行变化趋势。同时,可以按月度、季度定期开展发票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综合分析。二是研判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研究发票数据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之间长期关联关系,构建能够反映GDP的税收经济指数,研判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三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围绕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构建税收分析指标体系,运用税收大数据开展重大战略发展情况分析。四是研判税收收入形势。构建经济税源税收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税源形势发生的结构性、趋势性变化,研究税收收入的变化趋势。
从中观分析角度,一是聚焦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根据不同区域发展定位和战略布局,有针对性地构建特色区域税收分析指标体系,运用税收大数据开展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情况分析。二是聚焦重点行业领域。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行业分析维度拓宽至20个门类行业、97个大类行业、473个中类行业、1382个小类行业,特别是围绕新型工业化、高技术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等国家重点发展行业,拓宽至细分领域,结合发展规划,运用税收大数据开展重点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从微观分析角度,一是聚焦国家重点支持企业。根据权威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等重点企业名单,运用税收大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分析。二是聚焦热点关注企业。结合社会关注的热点企业类型,如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上市公司等,按照精确的定义范围,运用税收大数据进行专题研究分析。三是聚焦重点税源企业。针对税收贡献度较高的企业,研究其税收增减变化情况,开展重点税源税收收入分析。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