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涉及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的11个地(市、州)、71个县(区、市),具有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的区域特点。武陵山片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具备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潜力,笔者通过2019年—2023年税收大数据分析片区新质生产力培育基础,剖析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针对性建议,服务片区新质生产力发展。
区位优势明显,经济稳步发展,绿色转型深入推进
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矿产资源品种多样,铜仁、秀山、湘西探明锰矿储量约占全国锰资源的38%,恩施拥有世界唯一的独立硒矿和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片区共有12家5A级景区,86家4A级景区,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世界闻名。武陵山片区地处四省交界处,具有承东启西、东连西进的区位优势,被国家众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覆盖。
税收数据显示,武陵山片区经济质效稳中有进。2023年片区实现税收716.9亿元,较2019年增长4.3%;其中地方级税收346.7亿元,较2019年增长6.2%;税收过亿元的行业大类由2019年的41个增加至44个。对外开放步稳蹄疾,2023年省外发票销售收入占比超30%,比2019年高1.5个百分点;出口金额是2019年的5.4倍,其中怀化、秀山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优势,贡献了6成以上的出口销售额。
绿色转型深入推进,2023年片区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发票销售收入分别为19.9亿元、8.9亿元,分别是2019年的2.8倍和1.8倍;“锰三角”污染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成效,锰矿开采企业和电解锰企业由原来的87家整合为7家,秀山县基本退出锰产业,花垣县矿山矿企陆续复工复产,松桃县深入推进“富矿精开”,绿色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片区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新旧动能接续不畅。传统工业增长乏力,2023年,片区税收排名靠前的烟、酒、电、矿四大传统行业实现税收172.8亿元,占工业税收比重超过80%,年均增长2.8%,较其他工业税收增速低15个百分点。工业布局集中在采矿业、资源加工、水电等资源依附性行业领域,盈利创税能力较弱。从利润率看,2023年,片区经营主体利润率仅为1.8%,低于2019年1.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23年,片区民营经济实现税收294.2亿元,较2019年减少53.4亿元。
区域协同发展不强。税收规模差距拉大,2023年,片区各地区税收规模差距进一步拉大,恩施税收规模最大,实现税收收入162.4亿元;张家界受房地产业下行影响,税收较2019年下降22%。片区产业布局同质化,以2023年片区各大类行业占工业开票金额比重计算的产业同构系数显示,2/3市州的同构系数超过0.6,总体上产业同质化比较严重。片区产业间竞争多于合作,各地区在有限的产业区间同质竞争,内部经济联系紧密度不高。
科创资源流入不足。基础科学研究薄弱,2023年,片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税收5亿元,占片区税收比重仅为0.8%,低于全国平均2.4个百分点,且绝大部分为专业技术服务和科技推广应用领域。科创资源集聚呈“虹吸效应”,发达地区凭借自身经济、教育等多方面优势,步入了“创新集聚—城市发展—创新再集聚”的正循环,而欠发达地区研发投入仍然相对不足。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构建武陵山片区协同发展新格局
聚焦产业焕新升级。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合力打造武陵文旅大品牌,联合推出武陵山片区旅游精品线路,创新布局文旅未来产业,积极探索以主题沉浸、虚拟再造等为代表的融合体验型文旅项目和文旅产品。推动涉农产业精深加工发展,依托片区丰富农业资源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白酒、果品饮料与精制茶制造业和特色食品制造业等高盈利高创税行业,实现涉农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推动传统矿业绿色转型发展,深入推进“锰三角”产业升级转型、污染整治和环境修复工作,实现矿业以高科技为支撑、以有序规范为保障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立足潜在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快风力、光伏发电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形成武陵山清洁能源的集群地;聚焦前沿领域找准新兴产业发力点,加快发展铜仁、湘西、渝东南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突破发展怀化、恩施的新型显示等电子信息产业。
强化区域协同合作。创新区域协作模式,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和制度机制障碍,探索建立区域合作利益分享机制,推进跨界区域共建共享,加强区域间产业合作,共建区域产业合作园区。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根据片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各地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梯度有序承接东部新兴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坚持差异化发展。提升区域对外开放水平,将怀化、黔江、秀山打造为片区交通物流中心和特色农产品货物集散地,打造辐射武陵山周边地区、沿西部陆海新通道向西南出海、紧密连接东盟的国际物流贸易通道,构建与东盟产业互补的外贸型产业体系。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高层次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动吉首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等武陵山片区高等学府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充分发挥铜仁、湘西、怀化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作用,孵化高附加值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高水平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度,在锰产业中破除高纯锰材成本制约,着力打通高纯锰材产业化路径;在铝锌钒矿产品精深加工、硒精深加工、中药材提取、农产品选育及高值化产品开发等领域实现创新突破。高质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开展科技对接、区域合作和引资引技引智活动,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科技成果、重大平台、创新团队在武陵山片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系国家税务总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