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立法创新之处

2025年02月07日 版次:05        作者:沈瑛华

【新闻回放】2024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法》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26年1月1日生效。这不仅标志着增值税制度在“而立之年”完成立法攻坚战,而且是我国税收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将进一步推动良法善治的实现,为经营主体营造一个更加具有确定性和透明度的税收营商环境。

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自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以来,我国增值税体系正式确立,并在过去30年中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和完善。2024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法》(以下简称增值税法)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后,正式对外发布,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增值税法分为总则、税率、应纳税额、税收优惠、征收管理、附则六个章节,共三十八条,在制度设计上有多项创新,并在多个方面与国际最佳实践接轨,体现了增值税制度的持续完善和进步,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优化税制结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展现了国家完善现代税收制度的坚定决心。

——明确立法目的,有助于后期适用。增值税法第一条明确规定,制定增值税法是“为了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增值税制度,规范增值税的征收和缴纳,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这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后,我国现行税种实体法中,第三部引入立法目的条款的法律,有助于征纳双方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理解和适用法律。

——明确基本要素,有助于增强确定性。在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方面,增值税法在延续现行增值税制度框架的基础上,将征收范围、税率和纳税人等税制基本要素以法律形式明确,限缩了授权立法的范围和层级,删除了多处授权国务院规定的兜底条款,同时对必要授权进行备案审查,均有助于增强税收确定性,为企业提供了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切实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在税率体系方面,增值税法明确规定了13%、9%、6%的三档税率结构,既保持了税率框架的稳定性,又通过法律形式予以确认,充分体现了税收法定原则的要求。

——接轨国际经验,有助于跨境交易。在与国际最佳实践接轨方面,增值税法作出了诸多优化和完善。例如,对跨境交易的增值税处理在现行法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更好地贯彻了消费地原则,进一步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增值税指南和国际最佳实践接轨。其中,明确规定“除销售或者租赁不动产、转让自然资源使用权以及销售金融商品外,销售服务、无形资产的,服务、无形资产在境内消费,或者销售方为境内单位和个人。”这意味着对服务和无形资产交易以“境内消费”作为重要判定标准,不再沿用现行规定中“提供的应税劳务发生在境内”或“销售方、购买方在境内”等具有营业税时代特点的表述。这一消费地原则的明确,为企业开展跨境交易的增值税处理提供了更好的确定性。

——提升优惠层级,有利于营商环境。增值税法将重要的优惠政策上升至法律层面,如明确规定了农业生产、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等基本民生领域的免税政策,删除了如避孕药品和用具等部分现行免税项目。同时,考虑到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动态调整,明确授权国务院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扶持重点产业、鼓励创新创业就业、公益事业捐赠等特定领域制定专项优惠政策,并建立评估机制。这种制度安排既增强了优惠政策的确定性,又保持了必要的灵活性,有利于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同时,增值税法将留抵退税制度上升至法律层面,并允许纳税人可按照国务院的规定选择继续抵扣或申请退还,既增强了制度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也为后续配套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法律依据;首次在法律层面明确了增值税为价外税,要求在交易凭证上单独列明增值税税额,避免交易双方对增值税中性原则的理解不一致,有助于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明确建立了税务机关与工业和信息化、公安等其他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为提升征管效率、防范税收风险提供了制度保障。

增值税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增值税制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企业而言,增值税法新时代的到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加强对具体条款的学习研究,及时评估政策变化对经营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在业务模式优化、合同条款设计、内部控制完善等方面,企业都需要充分考虑新规则的要求。同时,企业可以积极参与实施条例等配套制度的意见征询,为政策的完善贡献智慧。从更长远的维度看,增值税法的实施,将推动我国增值税制度与国际最佳实践的进一步接轨,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作者系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大中华区税收政策主管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