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遵义:感受穿越时空的精神伟力

2025年02月10日 版次:05        作者:本报记者 张中艺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以“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为基本内涵的遵义会议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90年来,遵义会议精神穿越时空、放射光芒。最近,本报记者走进遵义,探访革命旧址,感受穿越时空的精神伟力。

伟大转折之路的起点

遵义市老城沿着湘江河绵延。顺着窄窄的街巷一直走,远远地便能看见一幢二层小楼,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引人注目,红漆的木栏杆拱卫着房间外的回廊,回廊上的廊柱从一楼贯穿到屋顶,这就是遵义会议会址。小楼静静伫立,纪念着90年前中国共产党召开于生死攸关之际的那场会议,镌刻着党的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站在遵义会议会址大门口,记者看到匾额上“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苍劲有力,庄严肃穆。这几个字由毛泽东同志手书放大而成,是毛泽东同志生前为革命旧址为数不多的题字之一。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漫漫长征路从此开启。部队一路向西,国民党军的包围似层峦叠嶂的大山一般密不透风,跨越湘江的血战——湘江战役后,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水。

中央红军从湖南转战贵州途中,先后召开了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人们对于中央军事指挥的错误问题有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召开一次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领导上的错误的会议,条件已经成熟。

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在遵义老城子尹路上的黔军军阀柏辉章原官邸二楼小厅召开。此时,国民党川军、滇军、桂军、湘军等正对中央红军虎视眈眈,意欲合围。

遵义会议会址里收藏着一张长200厘米、宽100厘米、高80厘米的黑漆木桌,遵义会议召开时,与会人员就是围坐在这张桌边,批判了错误、总结了经验、坚持了真理,经过3天的激烈讨论,作出了让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伟大抉择。

在此之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俄国革命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盛行,错误的军事指挥更是让党和红军可能面临覆灭的危险。长征出发后,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紧迫的形势逼迫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当时面临的实际问题。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它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的指挥下,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换作战方向。

这之后,便有了毛泽东同志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中央红军虽然面临敌人重重包围,却频频出奇制胜,摆脱了被动局面,娄山关大捷、三渡赤水、佯攻贵阳……自遵义会议开始,独立自主成为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原则。

在遵义会议会址一楼,当年党和红军领导人暂时休息的房间里,摆放着木板搭成的简易床铺,他们在二楼开会,一楼休息,在战事紧急时随时转移。在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攸关考验之际,一个伟大的转折已经孕育成熟。

巍巍青杠坡 铁骨铸忠魂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进行的第一次大战是青杠坡战斗。此次战斗后,中央红军决定由北渡长江改为西渡赤水,即一渡赤水,由此揭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从习水县土城镇中心到青杠坡的高速公路宽阔平坦,从车窗向四下望去,感觉汽车仿佛在群山间飞行。天色灰蒙,细雨如雾,贵州的一月凉得让人有些打战。我们来到了青杠坡战斗遗址,这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依山而建,山下是一个广场,供前来参观者驻足凭吊,从广场沿着阶梯向上看,山坡上巍然矗立着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永远纪念着为革命牺牲的年轻生命。

青杠坡,四周高山环抱,这里是一个葫芦状的关隘,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遵义会议后,为了避开敌人的合围,中央红军决定从土城、赤水向四川进军,但北渡长江的计划受阻。此时,国民党川军郭勋祺部尾追而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认为,要想北渡长江,必须首先击破郭勋祺部的堵截。

1935年1月28日凌晨,青杠坡战斗打响。此时,郭勋祺部早已占据制高点,红军只能仰攻敌人,战斗未能达到歼灭追敌的预期效果,红军弹药越来越少,伤亡人数越来越多。危急关头,朱德、刘伯承亲上前线指挥作战,毛泽东命令干部团发起冲锋。干部团是红军的精华,都是富有战斗经验的年轻连排干部,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舍得投入战场杀敌的。而这一战凶险至极,只能赢,不能输。干部团上阵后,出敌不意的一个猛冲,打得敌人丧魂溃散。这天夜里,青杠坡战斗结束,红军获得喘息的机会;次日,中央红军一渡赤水。

90年前的那一天,也许青杠坡也飘着细雨,红军战士们穿着单薄的土布衣衫和草鞋,毫不畏惧萧萧冬雨,奋勇冲锋。枪林弹雨打不散他们坚定的信念,他们相信红色政权必将胜利,于是不顾自身安危,义无反顾向前。

青山处处埋忠骨,忠骨如今早已与青山融为一体,化作青杠坡挺拔的脊梁。在烈士纪念碑前,记者郑重地三鞠躬。青杠坡战斗中,红军伤亡3000余人,牺牲的红军烈士中,大部分没有留下姓名。在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不远处另一个山坡上,建有一片红军烈士集墓,那里安葬着许多无名红军烈士的遗体。巍巍青杠坡,铁骨铸忠魂,这段悲壮的历史应该永远被铭记!

在青杠坡,记者还看到了另一道脊梁。

青杠坡旁边的大山窝里,一座庞然大物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只见一根根高耸的桥柱稳稳站在山间,托起了平直宽阔的公路,像一条银白的巨龙环绕在山间,那里是刚才来时的路。

记者忽然想到,当年没有桥梁、大路、汽车,面对山路崎岖的青杠坡,年轻的红军战士心里是否有过畏惧。如果他们能看到今日的贵州已成为“桥梁博物馆”,群山万壑变通途;山村摆脱了贫困,拥抱越来越美好的生活,定会为那一刻的勇毅前行感到欣慰。

流淌不息的悠悠赤水河啊,当远道而来的客人走到你的身边,你可曾为他们讲述红军那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故事,他们可曾看到你身边这片土地承载的必胜信念?

初心不改“遵义红”

“我们遵义人对红军的感情融入了血液里,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冲淡。遵义会议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遵义税务人克服困难。”在遵义采访的过程中,75岁的退休税务干部肖崇对记者说。

肖崇说,1996年他从原遵义县(今遵义市播州区)政府部门到遵义县地税局担任一把手。原遵义县是个大县,有38个乡镇,当时国税地税机构刚分设不久,税务部门面临人员、经费、办公场所紧张的现实情况。一个乡镇税务所一般就2名干部,赶集时要去收屠宰税,税务干部背上挎包,带好税票和复写纸,拉一张板凳就坐在集市收税。

“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我们遵义的税务人都抱着一个信念,遵义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是遵义会议召开的地方,克服困难的精神我们一定要有。”肖崇说,“当时我经常对青年干部说,虽然现在工作条件艰苦,但相比红军长征时面临的生死考验,你们是幸福的。”

2011年,肖崇退休了,但这十多年来,他还经常回到局里,给年轻干部宣讲遵义会议精神,讲述这个城市里口口相传的红军故事。

初心不改“遵义红”,遵义人民对红军的情感,体现在这座城的各个角落。

与遵义会议会址隔湘江河而望的就是红军山,这座山原来不叫这个名字,因为山上建有红军烈士纪念碑、红军坟以及邓萍烈士墓,当地人都愿意称它为红军山。

从山脚拾级而上,红军烈士纪念碑挺拔屹立在山坡上,两侧就是红军坟和邓萍烈士墓。红军坟是为了纪念一位红军卫生员,他在队伍转移时留下来为遵义百姓治病,后来遭敌军杀害。当时他的故事在遵义百姓间传颂,但没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都称他为“小红”,红军的“红”。20世纪60年代,经过一位老红军的多方考证,最终确认红军坟里长眠的是龙思泉烈士,他是广西百色人,参加过百色起义,在遵义牺牲时年仅18岁。

为纪念喜迎红军进入遵义而改名的迎红桥、买群众的猪后留下兑换货币的“红军买猪条”……遵义会议精神,以旧址、文物和故事的形式保留在遵义、保留在贵州,鼓舞着后来人接续奋斗。

遵义税务人传承着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更以此作为干好税务工作的动力。在国家税务总局遵义市红花岗区税务局的党建教育阵地,展板上“全省率先开展纳税公开制度的税务所”“全省首家设立办税大厅的单位”等荣誉展现了该局敢于创新的精神;在仁怀市税务局的党建教育阵地,展示着该局基于当地白酒产业特点不断优化征管方法的先进经验。“遵义红”,红在遵义的历史里,红在遵义人干事创业的实践中。

用好红色资源 打造党建文化矩阵

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贵州省税务局以“赓续传承遵义会议精神 走好新时代税收长征路”为主题,打造了包含“黔税先锋”1个党建品牌、5个党性教育阵地、8堂党史课程的“158”党建文化矩阵,教育党员干部从革命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税务实践精彩贵州篇章。

“黔税先锋”党建品牌是贵州省税务系统的统一品牌,通过“黔税先锋+”的模式,形成“一单位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的党建子品牌矩阵,目前贵州省税务系统共评选认定了146个“黔税先锋+”党建示范子品牌。

贵州省税务局在遵义会议会址所在地遵义市红花岗区、红军入黔首站黎平县、三渡赤水发生地仁怀市、息烽集中营所在地息烽县、阳明心学发祥地修文县税务部门建设了5个党性教育阵地。

记者参观了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税务局的“贵州税务党性教育阵地·红花岗”。该局机关党委副主任张蕾蕾担任教育阵地的讲解员,她介绍:“按照省税务局规划,阵地以‘岗上红花向阳开’为主线,呈现红花岗区独有的红色历史文化底蕴。”在她看来,讲好遵义的红色故事、税务故事,是她作为一名遵义人、共产党员、税务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利用5个教育阵地,我们深入学习遵义会议精神,推进红色基因的传承,教育全系统党员、干部从红色革命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走好新时代税收长征路。”贵州省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丁习文介绍。

贵州省税务局还选取“鸡鸣三省”会议、黔籍红色英雄王若飞、“贵州精神”发源地、“村超”火热出圈、黎平会议、盘县会议、“中国天眼”建成、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等代表性事件和历史故事,对应开发了8堂党史课程。

“着力深化税务领域改革,倾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这一代贵州税务人的税收长征路。”丁习文介绍,8堂党史课程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激励贵州税务人传承红色基因,凝聚走好新时代税收长征路的底气和动力。

贵州税务“158”党建文化矩阵建成后,成为全省税务系统共用的党性教学资源,全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的热情和动力被充分激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