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筑关税壁垒 英国谷物法遭反噬

2025年02月11日 版次:08        作者:赵吴悠 赵湘

1815年,英国制定了第一部谷物法。谷物法表面上是借助强制实施的进口关税,保护英国农业免受来自外国进口谷物的竞争,实际上却被地主贵族利用来维护其对农业的垄断利益。最终,谷物法被废除。

用关税代替战争

18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谷物几乎每年都有出口,而很少需要从国外进口。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工业前所未有的发展,人口也有了大规模增长。于是,英国不得不开始逐渐减少粮食出口,最后甚至需要从国外进口。由于这一时期正值对法战争,战争造成进口困难,导致谷物价格上涨,也带动了地租上涨。英国地主贵族的收入因此大大增加,他们开始追求挥霍无度的生活。

1814年,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军终于打败了法军,英法战争结束。谷物进口障碍被清除,粮价因而下跌。由于地租过高,租佃者的收入已不足以抵偿粮食的生产成本。当时只有两条出路:或是由土地占有者降低地租,或是实行保护性关税来代替过去实际上起到关税作用的战争。在英国议院和内阁里占据优势的地主贵族,当然选择了后者。

1815年3月,英国议会通过了谷物法,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约12.7千克)低于80先令时,绝对禁止粮食进口;若价格在80先令—85先令,则征收高额关税。1815年到1827年,在谷物法的限制下,英国的粮食进口数量极少,带有浓厚的贸易保护色彩。1828年后,由于社会各界的反对,新任首相威灵顿修订了谷物法,根据国内粮价变动决定关税税率。

引发社会经济震荡

谷物法实施期间,英国谷物产量和价格久居高位,增加了英国公众的生活成本,让普通民众苦不堪言。尤其是以小麦为主食的民众,他们的食品开支大幅增加。

同时,谷物法还损害了工人阶级和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工业革命见证了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崛起,商人、金融家、工业家、城市富人逐渐成为英国经济的中流砥柱,但高昂的粮价不仅提高了城市工厂主聘用工人的工资成本(工人要求提高工资),还限制了市场的拓展,毕竟人们没有闲钱再去购买工业产品。而手握大笔财富的土地贵族也习惯于将收入用于自己的奢侈生活,而不是进行投资。在英国北方的工业区,部分工厂主为了弥补损失的利润,加大了对工人的剥削。伦敦、曼彻斯特各地工人开始暴动,控诉物价高涨。

此外,英国的高关税政策也激起了其他国家的报复性措施,工业产品出口难上加难。总之,谷物法对英国经济造成了一系列连锁震荡,成为横亘在英国从农业社会朝工业社会转向进程中的一大障碍。为此,工商业资产阶级以及自由贸易的支持者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开始了争取自身利益的抗争。

见证自由贸易转型

谷物法实施的弊端显现后,新兴崛起的中产阶级自下而上地掀起了一场场反击的浪潮。他们走街串巷,联合工人阶级,不断抨击地主贵族阶级通过谷物法来维持对农业的垄断利益。1832年,英国议会实施改革,下议院的选民范围扩大,中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为废除谷物法铺平了道路。通过选举制,中产阶级和同样不堪粮价上涨的普通民众终于可以直接对地主贵族们施加政治压力,避免了暴力冲突的发生。1838年,强烈要求废除法案的反谷物法同盟,引用经济学家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的著作,创立报纸、组织集会、发行宣传册,让自由贸易学说得到广泛传播。

1845年,爱尔兰爆发的大饥荒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一年,马铃薯病害导致爱尔兰土豆歉收引发饥荒,然而谷物法却限制进口外国粮食赈灾。因为自1800年签订爱英同盟条约后,爱尔兰就被并入了英国,直到1949年其南部地区正式独立宣布成立共和国。这场饥荒最后导致爱尔兰的人口减少了20%—25%,成为英格兰和爱尔兰关系史上一道深深的伤痕。一时间,民怨宣泄,英国执政党意识到谷物法的存在不仅无法应对饥荒,反而成为刺向民众的利剑。此时,自由贸易主义思潮已悄然成为当时英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1846年,随着英国议会的法槌落下,实施了30余年的谷物法宣告废除,地主贵族阶级曾经的绝对政治主导权也随之终结。

废除谷物法影响巨大,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国的经济公平。根据数据,谷物法的废除给英国收入最高的10%人群带来了损失,但其余90%的人则在经济上受益。谷物贸易是英国重商主义保护政策的最后一个堡垒,在其被攻克后,英国走上了自由贸易之路。随着低价粮草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进口,英国工业制造成本下降,物美价廉的英国工业商品开始卖往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