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扬州早茶 品舌尖上的江南年味

2025年02月12日 版次:04        作者:尹时辉 张露 本报记者 蒋琳珊

正月里的扬州城,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挂着腌制好的咸肉、咸鱼……浓浓的年味在街头巷尾飘荡。“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扬州人典型的休闲生活方式,而“皮包水”正是扬州早茶的写照。近日,记者来到扬州,感受舌尖上的年味。

扬州人的一天,往往是从早茶中“醒来”的。早上8时许,刚迈进位于古城区得胜桥附近的百年老店富春茶社,排长队的人流映入眼帘。只见大大小小50余张餐桌早已坐得满满当当,等待叫号的客人呈“一字长龙”状排到了店外小道上。

“请让一下,餐来喽!”“稍等,你们的蟹黄汤包马上就到!”由于客人实在太多,连茶社大堂经理张艳也上阵端起了托盘。

“我们茶社始创于1885年,茶点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春节期间,有许多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很多客人吃完还要带上几十只包子回去分享给亲朋好友。”张艳说,她起初担心因发票供应不足而影响生意,没想到税务干部主动上门辅导办理发票增量手续,还加快了线上审批速度,解决了自己的烦心事。

来到后厨,透过滚滚热浪,记者看到10余列一人高的蒸笼正在大火上炙烤,白案师傅们分坐于不远处的桌子周围,快速地擀皮、填馅、捏褶……

“我们早上5点多就到岗了,一天要做上万个包子。你看,馅料都有近20种了。”白案面点厨师长叶千金说。

“你们干劲这么大,收入肯定不低吧?”面对记者的询问,叶千金说:“生意好,工资肯定水涨船高,而且子女教育、赡养老人这些钱个人所得税还可以扣除一部分。”

记者发现,能来富春茶社品尝美食的客人毕竟有限,身在外地的朋友该怎么样才能吃上正宗的富春包子呢?听到这个问题,叶千金建议记者到扬州食品产业园的富春现代化厂区寻找答案。

来到富春工厂生产车间,记者发现无论是和面、压面,还是注馅、成型,每道工序均由机械化设备自动完成,工作效率比人工显著提高。扬州富春饮服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颖宏告诉记者,这里主要生产速冻包子,每天的产能虽然已达到40余万只,但与市场需求相比仍略显不足。

“近几年来,我们先后享受各类税费优惠近百万元。节省下来的资金此前主要用在促销方面。接下来,我们会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品研发和扩大生产线,进一步满足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徐颖宏说。

临别之际,徐颖宏的手机又一次响起。只见他满脸笑意,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和对方小声交谈。不出所料的话,这意味着又有一张来自远方的订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