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企业往往是土地资源高度集中型企业,其用地税收产出效益对全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有关键性影响。近期,国家税务总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利用税收大数据,以制造业企业申报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申报面积为标准,将南京经开区与江宁经开区、溧水区、江北新区制造业用地企业进行比对,分析当前土地效能产出情况,提出进一步提升土地效能的对策与建议。
南京经开区制造业用地企业亩均税收特点
2023年,南京经开区制造业企业占地3.35万亩,占全市制造业用地面积的13.03%;实现税收212.26亿元,占全市制造业用地企业的25.56%;亩均税收产出为63.55万元,处于较高水平。
中等亩产税收企业比例占据上风,高亩产税收企业数量有待提高。2023年,南京经开区亩均税收为20万元/亩以下的制造业用地企业数量占比为60.74%,20—50万元/亩的占比为14.42%,50—100万元/亩的占比为12.58%,100—200万元/亩的占比为5.21%,200万元/亩以上的占比为7.36%。
从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溧水区、江北新区的比较来看,亩产税收20万元/亩以下企业,南京经开区占比最低,江北新区次之;亩产税收位于20—50万元/亩、50—100万元/亩、100—200万元/亩的三个区间内,均是南京经开区占比最高;亩产税收超200万元/亩企业,江北新区占比最高,南京经开区次之。
从具体数据看,江北新区共72户企业亩均税收超百万元,平均用地面积仅18.78亩,其中更有61户、50户企业占地面积分别少于10亩、1亩。南京经开区共41户企业亩均税收超百万元/亩,平均用地面积为51.58亩,其中26户、19户企业占地分别少于10亩、1亩。从数值上看,两区都不乏因极小用地面积而拉高亩均税收的企业,例如江北新区的某科技公司税收收入为3.8万元,亩均税收却因0.00822亩的用地面积高达463万元/亩。
整体土地利用效率高,但仍存在部分“僵尸企业”拉低土地利用率。2023年,南京经开区用地20亩以下、20—50亩、50—100亩、100—500亩、500亩以上的制造业企业亩均税收分别为34.47万元、24.10万元、647.32万元、26.40万元、16.23万元。
在用地规模位于500亩以下的区间内,南京经开区制造业企业亩均税收均远高于其余三区。在用地规模大于500亩区间内,南京经开区制造业企业则表现不佳,亩均税收远低于江北新区和江宁经开区。江北新区和江宁经开区的头部用地企业产出效益高,税收贡献大,而南京经开区在这一区间低亩产税收企业占地偏多,存在土地低效利用的问题。其中,有的企业因经营不善亏损、资金不足无法生产经营等原因导致2023年无税收收入,占据土地资源却并未实现有效产出;有的企业长期不能达产达效。
小微企业发展情况较为滞后,不同行业间差异巨大。按企业划型标准对南京经开区制造业用地企业进行分类,2023年微型企业平均亩均税收最小,只有2.27万元,小型企业略高有3.48万元,中型企业有13.77万元,而大企业平均亩产税收高达84.95万元,表明南京经开区制造业企业在一定范围内,企业规模越大,平均亩均税收越高,亩均税收与企业规模呈正相关。
南京经开区制造业用地企业部分为制造业龙头企业,极大拉高了整体亩均税收水平。同时,南京经开区2023年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不容乐观,亩均税收低于1万元/亩的小微企业占约三成,其中不乏占地面积超过500亩的企业,发展较为困难,收入情况不及预期。
将南京经开区2023年326家制造业用地企业按国民经济行业(2011)目录分类,数据显示,高亩产税收行业亩均税收达到3425.63万元,最低的行业亩均税收仅0.16万元,27个行业平均亩产税收63.55万元,数据非常分散,亩均税收行业间差异巨大。
企业科技化、自动化生产工序的运用是亩均较高的重要原因,从全区数据来看,石油化工企业规模大、生产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设备工艺较为先进,企业的单位用地工业产出非常高,相应的亩均税收也是全区最高的。亩均税收排位前几位的企业大部分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单位用地产出也非常高。例如,南京讯联液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将大量的资金投入科技研发方面,积极推行生产设备自动化、信息化,是本地区该行业的龙头企业。而经开区各行业中亩均税收排名靠后的普遍为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如金属材料粗加工、纺织、家具制造等。
进一步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建议
盘活低效用地资源,赢得产业竞争先手地位。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人才、金融等要素资源加速向中心城市聚集,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具有优异的教育资源、金融资源,对企业发展有较好的吸引力。南京经开区作为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地理条件优越,整体规划开发空间充足。建议尽快对低效用地开展调查摸底,通过破产、重整等途径,推动“僵尸企业”出清,盘活低效土地资源,推动经开区工业用地成本明显下降,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
推进重大项目攻坚,增添拉动经济源头活水。实现亩均税收的提质增量必须依靠优质重大项目。一方面,应坚持“亩均论英雄”导向,大力招引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做实做细招引项目行业地位、技术实力、效益产出等综合研判,源头把控重大项目招引质量。另一方面,完善本土企业扩建项目拿地机制,结合所属行业、产业前景等情况,将亩均税收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纳入用地“白名单”,推动土地资源优先低价供给,助力本地优质企业加速发展。
鼓励专精特新发展,稳住经济发展产业支柱。强化创新是引领发展和提升亩产效益的动力之源,应不断提升开发区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正确导向,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对重点企业,以行业地位、上市融资、利税产出为目标,推进“助企护行”行动落实落细,鼓励企业制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另一方面集成政策,以找准优质潜力企业为核心,以企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为依据,提升扶植政策精准性,推动产业政策、创新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等系统集成,集中力量办大事,帮助种子企业迅速成长。
协同开展税源管理,提升综合治理实际效能。税务部门应眼睛向内,强化征管,加大对高资源占用、低税收产出企业的风险管理力度,特别是进一步加强本地企业关联交易的风险管理力度,注重多手段融合和拓展管理链条,实施针对性风险应对策略,积极防范税收流失风险。同时,建议开发区管委会会同经发、工信、财政等部门,研究制定不同产业类型用地规模和投入产出的具体量化指标,从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方面明确具体要求、细化考核办法,并对关联交易大、税收产出少的重点企业,协同开展事后税源管理,推动子公司将更多税收留在本地。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