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如何更好服务经开区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月12日 版次:06        作者:贺晓宇 刘申奥

近日,商务部发布2024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数据显示,国家级经开区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总体呈现总量扩大、质量提升的发展态势。

从首批的14家到最新的229家,历经40余年的发展,国家级经开区已成为中国产业最为聚集、开放型经济最为活跃、区域发展带动力最为强劲的经济平台之一。在推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税务部门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通过精细化、高效化、专业化的涉税服务和税收征管,推动经开区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精准施策,促进创新。税务部门落实落细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支持政策,引导支持经开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科技创新。运用税收大数据为企业“精准画像”,推出“政策找人”服务,大大提高税费政策落实的精准度。例如,国家税务总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对于辖区企业因产业结构调整诸多涉税政策把握不准的情况,为企业绘制个性化肖像,有针对性地解答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先进制造业加计抵减优惠等问题。

优化服务,助推发展。自2014年以来,税务部门连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通过服务提档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促进经开区企业发展。例如,国家税务总局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根据辖区税收规模、产业结构等要素,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配套提供“税务管家团队”,在畅通线下办税渠道的同时,大力拓宽“云上”服务范围,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经开区具有制度先行、产业集聚、创新驱动等特点。笔者建议,下一步税收应从注重政策精准性、提升服务针对性、加强财税协同性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企业创新、强化产业培育,进一步推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

推动企业创新。企业创新是培育经开区新质生产力和提升经开区竞争能力的关键。应聚焦经开区企业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应把握产业变革趋势,对经开区鼓励类产业目录进行定期调整,对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前沿产业定向实施税收支持。同时,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如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大功率激光技术等,对关键设备进口给予关税豁免,调动企业对标赶超、国产替代的积极性。此外,可在重点领域试点“链主企业+上下游配套”联合税收激励政策,例如对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产业实施链主企业研发投入可抵扣配套企业税额,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的能力。

优化营商环境。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经开区招商引资需要从“硬环境”向“软环境”转变,从比拼优惠政策搞“政策洼地”向比拼营商环境创“改革高地”转变,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以全面推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为契机,对各地税收优惠、奖补返还进行规范清理,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同时,税务部门应以“金税四期”建设为契机,推进跨部门数据互联互通,对企业经营形成立体化的全流程监控,强化对企业的合规性引导。此外,应结合开发区实际制定深入推进“税银互动”的若干措施,为园区企业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打好基础,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强化产业培育。聚焦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通过财税政策的协同效应提升经开区产业能级。应深化零基预算改革,集中财力办大事。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大对科技克难攻坚、制造业提质扩量、服务业锻长补短、新兴产业“双招双引”等重点领域的支持,推动财政资金由“大水漫灌”向“精准灌溉”转变。应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打造“基金+园区”的产业培育新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专业团队管理”的基金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为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布局注入新动能。通过财税政策的引导,促进经开区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推动新能源、人工智能、新材料、低空经济等产业聚链成群、聚群成势。

[贺晓宇系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财政学系主任、副教授,刘申奥系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税制结构优化与改革研究》(21&ZD09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