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中的诗韵

2025年02月17日 版次:07        作者:周日亮

立春刚过,冷空气骤然南下,我所在的小城居然迎来今年第一场雪。大概因为南方雪不常见,漫天飞舞撒鹅毛的景象让人欣喜不已。

其实,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视界里,雪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存在,与风、花、月一起占据了才子佳人叙事的核心,自然美景被赋予了人格化的张力,千百年来盛传不衰。更有诸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韵事,将雪与凌寒傲霜的梅花、浪漫含情的梨花联系起来,更添雪的亮色。

不过,在雪的意象中,更加触及灵魂的,并不是它的曼妙身姿和轻盈飘逸,而是那些心向温暖、坚定执着的行走,那些超然物外、恬淡隐忍的守望,是那些和险隘雄关相勾连的壮阔、与长天旷野共翩跹的豁达!

狂放不羁的李白,在政治抱负落空被迫离京之时,以行路喻人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从理想到现实,层层阻碍,处处碰壁,上天入地俱无门。尽管如此,诗人骨子里的浪漫,还是让他在反复咏叹“行路难”之后,笔锋突转,豪情喷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仿佛春雷炸裂,冰雪消融,发出了入世进取、昂扬向上的感慨。

作为李白的好友,诗风沉郁顿挫的诗圣杜甫,在忧国忧民、观照家国命运的创作主流中,面对冰雪,也偶有显露小清新的一面。平定安史之乱后的那个早春,乍暖还寒,青柳吐翠、鹂鹭和鸣。凭窗远眺,西岭之上,积雪欲化未化;倚门放眼,船只泊行自由。在这位现实主义诗人看来,眼前小景是时间和空间的完美交汇。恰如其内心,宁静平和又波澜阵阵。

时光荏苒,中唐,湘南永州,在秀丽的潇水之畔,又一个命途多舛的身影出现在雪的世界。他披蓑戴笠,孤舟一叶,独钓寒江,把自己融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寂静和空旷中,他就是柳宗元。被贬谪背后的政治重压还在,面对挫折境遇依然保持毫不妥协的气质,他飘然而来,伫立于天地之中。孤舟、老翁、江雪,诗人用超然物外的视角让我们领略了空灵清冷的世外人间,感受风雪压不垮的气节!

和柳宗元并称“韩柳”的韩愈,在左迁潮州途中,也将诗笔触及了雪。经过陕西蓝田时,作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将他的抑郁愤恨借雪含蓄道出。家本是受伤者最后的港湾,却因秦岭隔阻而望不见,有家难回的苦闷让人悲从中来。加之雪拥蓝关,马儿也踟蹰徘徊,一个“拥”字将诗人遭贬被迫离开长安南下、车马萧条的窘境烘托得极为到位。据史载,韩愈被贬时为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当属于早春之时,然寒意不减,积雪茫茫,难道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相信韩老夫子更愿意在“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惬意中驻足吧?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钟情冰雪、寄情冰雪。但要论最气势磅礴的,无疑当数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该词作于红军长征到陕北不久,其时日寇踏破东北、国民党狼贪虎视,在极度严峻的境况下,毛主席立于陕北高原,以雪之名,绘江山多娇,叹历史浩荡,赞今朝风流。其中蕴含的气象之恢宏、意境之壮阔、情感之酣畅,堪称冠绝古今。是啊,在风流人物眼中,冰雪只是序章,前行当是一路艳阳!

雪既降野,一片茫茫,遮住了许多本来的颜色。看雪舞蹈翩跹,大有妙趣横生之感,欢呼之余,又会生出一两句感喟,那或许就是逆着冰雪行走之人留下的独特脚印。而今,我们在皓洁的雪景之中,与古人对话,感受冰雪诗韵……

(作者:江西省鹰潭市作家协会理事,国家税务总局鹰潭市税务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