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迈上千万辆级台阶,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消费者认知度和接受度的提高,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态势强劲,市场成为主导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长的驱动力。生产商把重心逐步转向加大技术研发和提升产品性能,行业进入优胜劣汰的洗牌阶段。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产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显著增强。2024年1月—11月,中国汽车出口534.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14.1万辆。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高度重视。目前,企业间的差异化竞争态势尚未有效形成,产品同质化现象显著,影响行业整体盈利水平提升。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从生产商到消费者均享受到了较大的政策红利。同时,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完善配套基础设施,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随着市场的成熟和技术的进步,政府的补贴政策逐渐减少,产业发展可能受到影响。
核心技术存在短板。部分高端车型仍使用进口电机,国产电机的市场份额和技术水平尚处于不断提升阶段。以芯片为代表的核心零部件存在“卡脖子”问题。
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笔者认为有必要制定实施有效的应对策略,维持我国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挖掘新增长动能。
强化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企业应设立专项研发基金,专注于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突破,产学研紧密结合,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高校、企业的教育培训,提升人才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密切关注全球新能源技术最新动态,未雨绸缪,提前布局。例如加大对氢能技术的研发力度,在续航里程、加氢速度等方面推动技术突破,抢占市场先机。
提升产品竞争力。产品竞争力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赢得市场的关键。应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加大对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打造应用场景广泛、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提高产品安全质量,加强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成品检验等环节的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安全性,如加强电池系统和汽车操控的安全设计,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品牌建设,注重品牌宣传推广,塑造和维护良好品牌形象,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车展、技术论坛等活动,展示企业技术实力和产品优势,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拓展多元化市场。开拓多元化市场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对风险的有效手段。企业应深耕国内需求,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建立产业发展国际循环链条,瞄准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发展潜力,通过建立销售网络、提供本地化服务等方式开拓市场空间,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共建研发中心等方式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税务部门应依托“税路通”等服务品牌,及时了解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需求和困难,不断丰富和优化跨境税收服务,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税务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更好地开拓多元化市场。
灵活调整市场策略。灵活调整市场策略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对挑战的重要方式。建议合理规划出口路径,关注目标市场的关税变动,研究自由贸易协定、投资协定等国际贸易协定,争取更优惠的贸易条件和市场准入机遇。同时,关注国际税收合规,降低税务风险。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政策引导与支持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政府部门应更精准地实施财政补贴与税收支持政策。生产端加大对生产企业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根据技术和性能水平、市场接受度以及企业的市场表现,实施差异化的补贴政策,确保补贴资金精准投向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研发项目。消费端探索新能源汽车保险财税支持路径,切实降低维保费用,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应用。同时,加强金融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支持,缓解资金压力,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天津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