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威大学教授分析英国税收审计案例后提出——

税收遵从更多来自审计“纠错”而非“威慑”

2025年02月19日 版次:08        作者:姜赫

将更多资源用于“威慑性”的宣传活动,就能在减少税收审计次数的同时实现高水平的合规吗?英国经济学家阿德瓦尼对此持否定态度。他认为,税收审计带来的长期影响并非由威慑效应驱动,而是源于纠正了纳税人的低报行为。遵从度提升背后的原因是,税务部门通过实际审计获得了更加准确的信息。

税收审计是提升税法遵从度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确保税收公平、减少逃税行为,进而提升财政收入。税收审计工作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最大化税收审计的效用,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

英国华威大学税收分析中心主任阿伦·阿德瓦尼等学者在论文《税收审计的动态影响》中,对5.3万份纳税申报表进行研究,分析审计对长期合规行为的作用,揭示税收审计对纳税人遵从行为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税收审计显著提高了纳税人后续年度报告的应税收入,且该效应可持续5年—8年。

英国个税审计结果:自评申报不合规问题明显

该研究基于英国皇家税务海关总署(HMRC)每年实施的随机审计项目,追踪了1998年至2012年个人纳税申报情况。研究样本为在英国提交所得税自我评估申报表的个人,样本期内该数据约为900万人,占同时期英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人人数的1/3。

所得税是英国最大的税种,约占政府总收入的1/4。英国人大部分收入来源都要缴纳所得税,包括收入、退休金、财产收入、银行存款利息、股息和福利。英国提交个人所得税自我评估申报的纳税人群体,主要包括个体经营者、年收入超过1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91.25万元)的个人、公司董事、房东以及养老金领取者等。

由于自我评估申报的应税收入较难核实,纳税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遵从风险。为此HMRC每年都开展税收审计工作,主要包括目标审计和随机审计:目标审计针对存在较高不遵从风险的纳税人,随机审计则采取无条件抽样的方式,以确保所有自评纳税人都有一定概率接受审计。基于年度纳税信息,HMRC向需要提交纳税申报表的纳税人发出自我评估纳税申报通知,纳税人在次年1月31日前提交申报表,随后HMRC从中挑选纳税人开展随机审计或目标审计。审计工作一般在纳税申报表提交后的12个月内展开,被审计的纳税人会在审计启动时收到通知,要求其提供其报告的应税收入相关信息以供核实。

据统计,英国纳税人每年接受随机审计的平均概率为0.04%,接受目标审计的平均概率为2.8%。审计结果显示,提交的自评报告中大约一半是准确的,约11%的纳税人税务申报表存在错误,但并未欠税;36%的纳税人税务申报表填写错误并且存在欠税。1/3以上的随机审计发现了不合规证据,平均每人补缴税款为826英镑。

审计结果还显示,纳税人欠税金额的分布严重不均衡:60%的不合规个人欠缴1000英镑或以下的税款,4%欠缴超过1万英镑。就总收入而言,欠缴1000英镑或以下的人员所欠税款仅占少报收入总数的9%;而欠缴超过1万英镑的人员共欠缴超过42%的少报税收收入。从自我评估结果来看,纳税人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合规行为。由于自我评估纳税人占英国所有纳税人的1/3,可以推算英国纳税人的整体不合规率为8%—12%。

不同应税收入来源:审计效应存在差异

传统的逃税研究认为,个人逃税行为受稽查概率和处罚力度的影响。阿德瓦尼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将纳税人自主申报收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稳定收入如养老金,另一种为不稳定收入如股息、自营收入,依据信念更新(投资者根据新证据调整想法)、再审计风险和信息获取等因素,评估了税收审计对纳税人遵从行为的影响。

研究显示,养老金等稳定收入的审计效应下降幅度较小,6年后仍保持80%的审计效应;自营收入和股息等不稳定收入的下降速度较快,3年后已看不出审计前后的明显差异。这是因为,稳定收入的收入模式相对固定,一旦被税收审计发现漏报,纳税人必须重新提交修正后的申报表,修正后的金额为纳税基准,其逃税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税收审计能为税务部门提供更准确的收入信息,从而使得稳定收入的不遵从行为更容易被发现,而不稳定收入则波动性较大,受到税收审计的影响较为短暂。

审计中被发现犯错的人更有可能在随后的几年里申报更高的税额。即使4年后,他们申报更高税额的可能性也比审计前高出13个—14个百分点。那些犯了错误但没有欠税的人也会对审计作出回应,因为所犯的错误可能会影响未来的纳税义务。例如,当下申报过大的开支可能会增加可以结转的财产收入损失的规模,纠正这一点会增加未来的纳税负担。

税收审计后,纳税差异显著增大并随时间发生变化,在审计发生之后的两年内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减弱。被审计的纳税人在接下来的5年内申报的应税收入明显高于未被审计者,但到第8年,这种差异几乎消失。作者运用模型估算出,审计后的5年和8年内,申报的应税收入分别增加了1230英镑和1530英镑,这些结果凸显了税收审计的长期影响。

对长期遵从的影响:驱动力源于纠正错误

阿德瓦尼进一步分析了税收审计对纳税人遵从行为长期影响的成因,探讨其究竟由审计的威慑效应驱动,还是由纠正了纳税人低报收入的行为所驱动。

过往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审计的“威慑”作用,例如一项来自乌拉圭学者的“信函实验”表明,向纳税人提供的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信息会改变他们的行为。对于税务部门来说,发信函通知是一项成本相对较低的政策,却能带来可观的短期收益。在该国进行增值税审计的背景下,收到通知信函的公司没有立刻对实际的审计作出反应,而是在日后的经营中提高了合规性。这些研究倾向于将企业遵从度的提高归因于税务部门的“威慑”,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通过将更多资源用于“威慑性”的宣传活动,能否在减少审计次数的同时实现高水平的合规性?

阿德瓦尼对“威慑”观点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审计带来的长期影响并非由威慑效应驱动,而是源于税收审计纠正了纳税人的低报行为,遵从度提升背后的原因是,税务部门通过实际审计获得了更加准确的信息。在文章中,阿德瓦尼采用事件研究法选取已接受审计的纳税人作为样本,根据其遵从与不遵从进行分组,在相同情况下,比较已接受审计的纳税人与即将接受审计的纳税人的应税收入是否有所增加。结果表明,审计认定为遵从的纳税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多报或者少报收入的行为。也就是说,合规纳税人的行为没有变化,税收审计对纳税人遵从的影响并非由威慑效应驱动。但那些被发现少缴税款的人在审计后补报欠税的可能性高出18个百分点,以及被认定纳税申报表填写存在错误的纳税人在随后的几年里报告更高收入的概率更大。这表明,税收审计对纳税人遵从的影响主要源于纠正了纳税人的低报和漏报收入的行为,而并非仅是“威慑”纳税人补缴或更多税款。

综合来看,税收审计是提高税法遵从度的重要工具,系统分析税收审计对纳税人遵从行为的长期影响有助于实现更有效更公平的税收治理模式。但阿德瓦尼也承认,当前审计仍是一种成本相对较高的方式,未来也可以探索低成本的税收征管方式,如发送信件通知等,引导纳税人遵从。税务部门获取信息的准确程度是影响纳税人遵从的重要因素。提升税法遵从度,除了降低信息不对称,也可从构建高效的征管体系这一视角出发,探讨跨部门、跨领域的征管互动、信息互享、执法互助能否进一步提升税法遵从度。

(作者单位:中国税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