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罗德里克,1957年生,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他致力于研究就业和经济增长,在国际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领域取得了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其著作《经济学规则》在经济学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他于2021年—2023年担任国际经济协会主席,并获得阿尔伯特·赫希曼奖。
凭借对现实世界经济复杂性的洞察,罗德里克致力于构建更为贴合实际经济运行的理论框架。在《经济学规则》中,他率先对传统经济学模型发起挑战,公开讨论了经济学中经常表现出的教条主义,从经济学模型建构的角度还原什么才是真正的经济学。
不要想当然地套用现成的理论模型
罗德里克本人是经济学界杰出的批评家,有着良好声誉。他在《经济学规则》一书中道出了不少经济学人已经意识到但不能、不愿、不敢公开讨论的关键问题:经济学家的基本分析工具是模型,学者们往往会采用同样的研究方法,这形成了一些行业规则和共识,以及共同的盲目自信,使得很多具体问题不能自我纠错。
在《经济学规则》中,罗德里克并没有否定经济学的价值,而是讨论了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中表现出的教条主义。他指出,经济学模型在知识创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模型的使用必须审慎,对客观现实和公众都应抱以“谦逊”的态度。书中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作者认为,危机发生之前,有少数经济学家出面警示风险和泡沫所在,却遭到了主流经济学界的反驳。这是因为当时的经济学界执迷于有效市场假说,坚信金融创新会改善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迷信市场的自律。罗德里克说,需要警惕的是,经济学界的学术规范往往并不要求经济学家深入思考模型适用的条件,并且经济学普及文章、评论文章常常直接采取模型的假设,让模棱两可、谨慎的语气变得肯定,这增加了造成误读的可能性。
罗德里克提出了“诊断式推理”的观点,认为经济学家在面对实际经济问题时,不应想当然地套用现成的理论模型,而应像医生诊断病情一样,深入了解问题的具体背景、症状以及潜在的深层次原因。这种“诊断式推理”思维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力与指导力,使经济学研究从抽象的理论推导迈向具体的问题解决,为政策实践注入了更强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经济学家应理智而谦逊地对待批评
罗德里克认为,经济学原理本身可以帮助人们超越简单、表面的直觉,认识事物的规律。这既是经济学的价值所在,也常常使得经济学分析为人们带来乐趣。在书中,他也谈到,经济学相比其他学科拥有更多开放性和包容性。他以普通的经济学研究生推翻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研究结论的事例为佐证,提出很少会有科学领域会容许学术新锐轻易推翻权威见解的情况发生,这本身也是经济学及经济学模型的魅力所在。
罗德里克特别强调,经济学家应当更加谦逊而理智地对待批评。毕竟,经济学“最基本的标准模型,忽略了人们的偏好、人们受其限制的社会与文化根源”,很多时候,模型本身的创设和应用难以避免局限性,使其在预测未来时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谦逊的经济学家,能够坦承分歧和不确定性,而不是诱导公众相信经济学家就所有问题提供的答案都是对的。
罗德里克对于经济学模型的反思,促使学界重新审视经济学研究的基石,认识到构建更具现实性的模型已刻不容缓,需将诸如制度摩擦、信息不对称、行为偏差等诸多现实因素纳入考量范畴,从而使经济学理论能够真正反映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为政策制定提供更为精准的依据。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宁波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