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 一座值得细品的古城

2025年03月03日 版次:07        作者:王郁琛

前不久,我携妻儿前往陕西省咸阳市,感受了一番当地的风土人文。同是历史名城,与光华璀璨的西安相比,咸阳仿佛是一座被时间遗忘的古城,低调,静谧。她不争那满城灯火、人声鼎沸,只将千年的故事深藏于街巷之间,等待有缘人来细细品味。

古渡廊桥:千年的渡口

从西安驱车西行约四十分钟,便到了咸阳古渡廊桥。

古渡廊桥位于汉代西渭桥旧址,西渭桥是汉武帝时因营建茂陵而修,也称便门桥。千余年来,新的古渡口或桥或渡,通陇通蜀,过客众多。2017年,古渡廊桥建成投入使用。廊桥跨越渭水,绵延700多米,不仅是咸阳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全国首座仿秦风格的景观廊桥。廊桥两端建有“冀阙”门。“冀阙”,出自《史记·商君列传》,是指宫廷外的门阙,以此寓意咸阳是千年古都。

正是初春时节,暖意融融,缓缓流淌的渭水蜿蜒而过。我立于廊桥上举目四望,环河堤岸的秀丽风光尽收眼底,颇有王维笔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

漫步在廊桥上,驻足凝望眼前一尊尊秦代风云人物铜像,吕不韦、商鞅、李斯、韩非子、张仪、白起、蒙恬、王翦,这些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如今化作铜塑,静静矗立在桥的两侧,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古城。其中,商鞅的铜像尤为醒目。他身披长袍,目光坚毅,手中握着一卷竹简,仿佛正思索着变法图强的策略。商鞅,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彻底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这些铜像,不禁让人想起那个波澜壮阔的变革时代。有人说,改革者是火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却也燃尽了自己。这些铜像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也是对改革勇气的致敬。

咸阳博物馆:时光的印记

从古渡廊桥向北漫步,迎面一条古街直通咸阳博物馆。咸阳博物馆馆址为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的咸阳文庙,这座文庙历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改建,本身就是一座文物。

走进咸阳博物馆,气势恢宏的古典式大门引人注意,门上雕梁画栋,“文庙”二字更是为其增添了一抹历史的厚重。整座博物馆坐北朝南,呈曲尺形,四进院落,斗拱精美,木雕绝伦,琉璃生辉,景致如历史长卷。博物馆内有八个展厅、五大陈列,珍藏了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文物五千余件。

馆中最为震撼人心的,当数“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这些出土于咸阳东郊的陶俑,比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要早上九年。据史书记载,汉初兵员主要来自三个不同的地域:一是关中三辅,二是陇西、天水地区,三是巴蜀。出土的兵俑有三种不同的面部形态,印证了这一史实。关中俑个头最高,脸型方正,长目,鼻大而嘴阔;巴蜀俑个头居中,头发梳于脑后盘髻,脸呈中字形,窄额头,眼小而圆;陇西、天水俑个头较矮,脸形瘦削,眉骨突出,鼻小嘴突。

看着这些千年前的士兵俑,我不禁感慨万千。他们的面容,记录着不同地域的民族特征,诉说着秦汉帝国的多元一体。这些泥土塑造的战士,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一部立体的历史书,讲述着当年秦统一天下后,来自天南海北的勇士们共同守卫华夏大地的故事。

凤凰台:诗意的栖息

从咸阳博物馆出来,穿过咸阳老街,约十分钟的路程,即来到凤凰台。咸阳凤凰台是关中四大名台之一,也是咸阳市内唯一保存较完好的高台古建筑群。这座高台原为咸阳北城楼,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高约六米,占地约八百平方米,上有四座大殿,砖木结构、琉璃彩瓦、气势恢宏,被誉为“咸阳古城明珠”。传说秦穆公的幼女弄玉和箫史在此吹箫引凤,因此得名凤凰台;另一种说法是凤凰台上建有庙宇,廊檐参差,形似一群凤凰聚集一处,故曰凤凰台。登台远眺,渭水如带,咸阳美景尽收眼底。

然而,这座承载着诗意的古台,在现代史上又添了一笔红色浓墨。在解放战争时期,凤凰台曾是中共西安情报处的一个秘密电台——第五密台的所在地。就在这里,那些隐秘的电波穿越敌人的封锁,将重要情报传递到前线,为西北野战军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站在这座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古台上,仿佛能听到弄玉箫声绕梁,又似乎能感受到那段革命岁月的电波脉动。历史就是这样奇妙,在同一片土地上,诗意与战火交织,浪漫与现实碰撞。凤凰台存续着不同时代的记忆,从古代的诗情画意,到现代的革命烽火,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化。

站在渭河岸边,看着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整个天际。此时的咸阳,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轻纱,温柔而静谧。从商鞅变法到一统天下,从汉代军容到红色记忆,咸阳就像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记录着中华民族奋进的足迹。或许这就是历史给予这座古城最好的馈赠——宛如一位智慧的长者,在岁月长河中默默守护着深厚的记忆。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安徽省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