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消费时代》是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撰写的一部剖析日本消费社会百年变迁的经济学著作。在《第四消费时代》中,三浦展提出消费社会演进的四个阶段,该书提供了认识日本消费社会的独特视角,揭示了消费模式与社会结构的深层关联,为读者思考消费本质、社会关系乃至全球消费社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书中将日本消费时代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展现了独特的经济形态与社会价值观。第一消费时代(1912—1941)是中产阶级享受消费的时代,消费成为少数精英的身份象征,此时的消费者追求西方化、现代化。二战后日本复兴完成,随之而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推动大众消费兴起。
在此基础上,第二消费时代(1945—1974)开启。“大的就是好的”,以家电为代表的商品主导市场,消费成为检验家庭幸福与否的标志之一。而1973年石油危机使得第二消费时代戛然而止。进入第三消费时代(1975—2004),个性化、时尚化消费兴起,品牌崇拜盛行,诞生了“三宅一生”等奢侈品牌。消费从家庭转向个人,越来越多消费者从追求物质丰富到渴望精神满足。2005年后,日本进入第四消费时代,共享、简约环保、社会联结逐渐成为关键词。“相比于个人,更应注意国民整体利益”,消费行为与社会责任的联系愈发紧密,人们更多关注“除了物质以外什么才能让人变得幸福”。
作者认为,日本消费时代的百年演进,本质上是消费者从“追求物质到追求意义”的过程。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决定了第四消费时代的特征:通过消费重新定义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此时的物质对人们而言只不过是创造人际关系的手段,从以“物”为焦点逐渐转变为以“人”为焦点。同时,作者指出消费社会存在的困境:物质过剩与精神匮乏的矛盾使得过度消费并未带来真正的幸福;消费主义带来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负面影响;以“拥有”为核心的消费模式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浦展认为,第四消费时代下,人们对于“共享”有更多需求,消费者更加关注商品的环保性,共享经济与二手交易平台兴起。他提出以第四消费时代为核心的社会重建方案:从私有到共享,共享办公空间,推动二手交易,通过物品循环减少资源消耗;从奢侈到简约,倡导无印良品、优衣库式的“去品牌化”消费,从追求大牌到关注商品的功能性与环保性;从个体到社群,鼓励地方社区营造共享氛围,如东京世田谷区的“共享菜园”,将消费嵌入社会关系。
相较传统的对消费的研究着眼于经济指标,三浦展从社会学视角,探讨消费模式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这本书揭示了一个道理:消费模式是社会价值观的反映。当气候变化、老龄化、数字化等全球性挑战加剧,诞生于第四消费时代的“共享、简约、联结”的理念,为重构人类与物质、社会、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从税收角度来看,结合书中提出的消费趋势,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对绿色税收政策的关注,例如,对环保产品提供税收减免或补贴,鼓励更多的消费者“绿色消费”。又如,随着老年人消费需求占比逐渐提高,可以对养老服务、医疗健康产品等实行税收抵免或行业性支持政策,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