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传承人——

杜玉珍:深入挖掘传统艺术的独特价值

2025年03月10日 版次:05        作者:本报记者 郭勇 黄卫华

山东梆子起源于清初,是秦腔、晋剧与山东本土文化融合的结晶。从田间地头的欢歌到登上正式舞台,历经300余年岁月沉淀,山东梆子以其独特的唱腔、丰富的剧目和浓郁的地域风情,成为山东文化的鲜明标识。

全国人大代表杜玉珍是一级演员,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的传承人,几十年来,她坚守梨园情怀,以一腔热忱致力于山东梆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观众的期待,让我感觉一切都值得

从初出茅庐到凭借《运河老店》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奖,杜玉珍以精湛的演绎,将山东梆子的独特魅力呈现在各个平台,让观众领略到这门艺术的深厚底蕴,为山东梆子的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杜玉珍深知,山东梆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与发展。

然而,山东梆子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受多种因素影响,前些年,戏曲市场有所萎缩,山东梆子也陷入低谷。“当时剧团演出减少,很多演员转行,但我从未想过放弃,我坚信这门传统艺术有独特魅力,会经久不衰。只要我们用心去传承,就一定能让它重焕生机。”杜玉珍说,“2008年,山东梆子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我所在的单位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转企改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为剧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更坚定了传承的决心。”

“这些年,我们深入挖掘具有山东特色的历史人文资源,在继承的基础上,创作符合现代审美和时代价值的《孟母》《梦圆黄河滩》等精品剧目,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还获得了不少奖项。”杜玉珍和剧院还坚持送戏进农村、进社区,让山东梆子走进千家万户。提到文化惠民活动时,杜玉珍深情地说:“在舞台上,我每次看到台下观众充满期待的脸庞,听到他们对戏曲的由衷赞美,我就感觉一切付出和坚持都是值得的。”

文旅发展为非遗传承带来更多可能

在传承的同时,杜玉珍不断探索创新。她感到,传统戏曲要想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并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于是,她在保留山东梆子传统韵味的基础上,创新剧本台词、唱腔板式,创造出“婉约派”风格,并大胆尝试将现代舞台美术和音乐元素融入表演中,以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展现新时期山东梆子的别样韵味。“文艺作品贵在反映人民心声、展现时代风貌。”杜玉珍说,“要坚持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以精品力作唱响时代主旋律。”

在新编大型山东梆子近代戏《竹竿巷》中,杜玉珍担纲主演,全剧立足运河文化和儒家文化,将山东梆子与鲁西南的竹竿舞、行船调等完美融合。2024年,该剧获得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杜玉珍个人也荣获了优秀演员奖。

受此剧启发,杜玉珍想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文旅相融合发展。一方水土滋养一方风物,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当下,研学游能为非遗项目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她提出议案,建议探索出台相应政策,建立非遗研学游资源库,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影响力的非遗研学基地,规范运营管理,开发具有创新性和体验性的研学游项目。

杜玉珍说,在非遗传承之路上,税务部门始终是有力的支持者,一对一专家团队服务、点对点精准宣传辅导、面对面疑难问题解答,实打实地助力剧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剧院每年推出200余场演出,税收优惠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支持。”杜玉珍感慨道,“精细服务,简化流程,风险提示,税务力量犹如坚实的后盾,在政策与服务方面为传承非遗提供支持,让剧院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非遗传承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