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中华文明的一张重要名片,近年来中国陶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这对非遗陶瓷术语的国际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
陶瓷产业在景德镇延续千年,这里有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5个,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3200余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刘文斌就是一位陶瓷非遗传承人。近年来,他一直关注景德镇陶瓷产业与文旅融合发展以及陶瓷文化的国际传播等问题,致力于让世界听懂中国陶瓷的“语言”。
景德镇文旅要把“流量”变“留量”
“这几年,景德镇越来越火了。”正如刘文斌所说,如今的景德镇自带“文化磁场”,吸引陶瓷业经营主体2.6万家、从业人员15万人以及来自50多个国家的6万多名“景漂”在此创新创业。
“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的景德镇文旅,成为刘文斌关注的焦点。“景德镇之所以这么‘出圈’,归根结底是因为现在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充分展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而陶瓷与文旅融合,让陶瓷文化更能被看得见、摸得着、品得出味道。”刘文斌认为,游客既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欣赏者,更是它的传播者,要把“流量”变“留量”,吸引更多人到景德镇来传承、传播陶瓷文化,这就需要技艺和人才加持。
今年全国两会,刘文斌提出了《关于支持景德镇实施“名瓷”“名匠”“名展”三大工程 推动陶瓷文化高质量发展 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建议》。作为一名陶瓷非遗传承人,刘文斌认为非遗传承不能局限于景德镇的制瓷技艺,更应传承千年的匠心精神。所以在刘文斌的现代设计课程中,学生们经常有户外活动,在古窑遗址现场体验手工制瓷技艺是刘文斌给学生设置的“必修课”。
“在现场跟匠人们一起体验制瓷的72道工序,更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刘文斌的学生说。
据统计,刘文斌授艺培养的陶瓷人才中,获得国家、省、市级技术职称的就有100多人,他们在师承技艺和匠心后,也在各自的岗位上接力讲述着陶瓷文化接续发展的故事。
优化国际传播,畅通陶瓷文化“出海”路
自古以来,陶瓷就是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从古丝绸之路到共建“一带一路”,因瓷而生的景德镇一直是世界感知中华文化魅力的窗口。
在与外国陶瓷爱好者接触的过程中,刘文斌发现,他们痴迷的不单是精湛的制瓷工艺,还有陶瓷背后的东方哲学。所以在外教学时,他经常讲述景德镇水土宜陶的地理“密码”,以及陶瓷匠人一生择一事的坚守故事。
“文化共鸣比单纯的技艺展示更能打动人心。”刘文斌说,但目前中国陶瓷文化的国际传播还存在一些痛点,比如相关术语缺乏统一标准、传播碎片化、认证机制缺失等。如“青花”曾被简单译为“blue-and-white”,翻译缺少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工艺技法的注释。还有“分水”“拓染”等工艺术语,长期以来翻译不统一,导致传播碎片化。
对此,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了《构建中国陶瓷非遗国际传播标准化体系 增强文化国际话语权》的建议,建议制定《中国陶瓷非遗国际传播分类与术语标准》,并编制《中国陶瓷非遗术语使用指南》,提升陶瓷非遗术语国际传播的标准化程度,减少文化传播中的误差,增强陶瓷文化的国际话语权。
说到推动陶瓷文化“走出去”,刘文斌特别提及税务部门的支持。他了解到,2024年,景德镇一家陶瓷外贸企业想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将青花瓷茶具销往欧洲,景德镇市税务部门的“丝路陶瓷税管家”专业团队主动上门辅导跨境税务申报,帮助企业合规享受出口退税。“这样能鼓励更多‘小而美’的陶瓷工艺品走向世界,让陶瓷文化传播得越来越广。”刘文斌说。
千年窑火不熄,传承的不仅是制瓷技艺,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开放的姿态、海纳百川的胸怀。
站在古窑遗址旁,刘文斌凝视着跳动的窑火。这簇窑火,曾烧制出元青花的湛蓝、祭红的深邃,如今映照着他眼中的期待:“每一件瓷器都是文明对话的使者,我们要让世界从景德镇读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