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权出让收益是国家基于自然资源所有权,依法向矿业权人收取的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矿产资源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矿业权有偿使用的基本原则。其中第二十条规定,矿业权出让收益数额与缴纳方式以矿业权出让合同的形式予以确认。这为后续相关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出台提供了上位法依据,也为提高矿产资源专项收入征收管理质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自2022年1月1日起,根据非税收入征收职责划转改革的有关规定,矿产资源专项收入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其中包括“矿业权出让收益”。为配合做好新矿产资源法的出台和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工作的衔接,2023年4月,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办法》(以下简称“征收办法”),对《矿种目录》中的144个矿种(占法定173个矿种的83.2%),由原来的按照出让金额形式征收,调整为以矿业权出让收益率形式征收,即按额征收调整为“按额征收+逐年按率征收”。在新的征收模式下,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数额多少与矿业权人销售矿产取得的收益密切相关,随着矿业权人后期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减少而减少。这是用市场的手段调节国家与企业之间收益分配的一种举措,在更好地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的同时,也解决了前期政策执行中征收节奏靠前偏快、企业负担较重等问题,让企业在保持适度负担水平基础上,轻松上阵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
在新的征收模式下,可能会遇到特殊销售情形,如视同销售情形、原矿和选矿未分别计算、矿产品与计征对象不一致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2024年9月,自然资源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文《关于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中矿产品销售收入计算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发〔2024〕173号),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逐一明确:规定了视同销售的具体情形、原矿和选矿未分别计算统一按原矿征收、矿产品与计征对象不一致乘以转换系数等。对于逐年按率征收的矿业权出让收益来说,费制要素和费制规定已基本齐全。但结合按销售收入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资源税征管实践,笔者认为按矿业权出让收益率形式征收的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尚需进一步优化完善。
建议对矿业权转让过程中发生的矿业权出让收益缴款期限和义务予以明确。征收办法规定,矿业权转让时,未缴纳的矿业权出让收益由受让人承担,矿业权出让收益逐年按率征收部分缴纳期限为次年2月底前。若在到期前矿业权发生转让,转让人因为缴费义务未到期而未履行缴费义务,受让人可能因为无法准确获知转让人当年1月1日至转让基准日期间矿产品销售情况,而无法准确履行缴费义务。若二者衔接不畅,可能导致矿业权出让收益流失。建议进一步明确相关规定,在转让时,可由转让人对其当年1月1日至转让基准日应缴纳的矿业权出让收益进行清算,缴款期限为办理转让登记前;受让人仅针对受让后矿产品销售收入缴纳矿业权出让收益。
建议对特殊情况下的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设置等待期。现实中可能存在采矿许可证已到期且无法续期,矿产品却未销售完毕的情况,无限期地等待矿业权人销售完矿产品后再征收矿业权不利于财政资金安排。建议设置一个等待期,如3年或5年,等待期满前已销售的,按照销售收入计算在次年2月底前申报缴纳;等待期满当年,已销售的按照销售收入计算,未销售的参照视同销售矿产品行为而无实际销售价格处理。
建议统筹考虑矿业权出让收益与资源税相关规定的统一。矿业权出让收益率是根据计征对象设计的,实践中可能出现计征对象与矿产品不一致情况。如煤炭,计征对象为原矿,矿业权出让收益率为2.4%,即销售原矿100万元,需要缴纳矿业权出让收益2.4万元。但若矿业权人卖的是选矿,则需要进行转换。征收办法规定,煤炭从选矿转换为原矿,转换系数为0.2—1,具体由各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税务部门按转换系数参考标准确定。例如,某省发文明确矿产品收益计算系数,规定煤炭从选矿转换为原矿的系数为0.8。但在该省资源税管理中,煤原矿资源税率为3%,选矿资源税率为2%,折算选矿转换为原矿的系数为0.67,两者折算系数不一致。由于矿业权出让收益与资源税均为从价征收,同样的矿产品,在费和税的征收管理中转换系数不同,容易带来对系数设置合理性的疑问。建议各省在确定转换系数时,除考虑地区间差异外,还应统筹考虑矿业权出让收益与资源税的统一与平衡,以便更好地营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广西壮族自治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