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是国家税收管理的工具,其制定和实施是关乎社会公平、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在《税法基础理论的反思与拓补》一书中,笔者通过观察这些年来税制改革实践,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税收与税法功能、税法基本原则、税收权力和纳税人权利、税收优惠政策规范化等问题。笔者从理论上批判性地分析传统税法的一些观点,并结合我国税制的现状和改革方向,探讨了税法的基础理论及其现实应用。
强调税法的“公法”属性。笔者认为,现有的税法基础理论——“债务关系说”的提出,更多是出于税法学科独立性的需要,未能充分反映税法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在实际税法制度设计中也影响有限。据此,笔者在书中重申了税法的“公法”属性。税法的传统功能往往侧重于组织国家财政收入,随着社会发展,税法的功能逐渐扩展到社会公平、经济调节等方面。
廓清税收基本原则的内涵。书中分析了税收法定原则、量能课税原则、税收中性原则的法律基础及其在我国税法体系中的落实。以税收法定原则为例,税收法定原则是现代税制的基石之一,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体现。税收法定原则不仅是形式上的法律要求,更应关注其实质内容是否真正落实。通过完善税法和强化立法程序,为纳税人提供稳定、公平的税收环境。
强调纳税人保护与权利保障。纳税人保护是税法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尤其是在税制改革和法治建设日益深入的今天。税法的核心功能之一是通过法律手段保障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其中,立法与执法不可偏废。应在法律框架下,完善税收立法,规范税务机关行为以及加强纳税人参与,有效保障纳税人的权利。同时,书中探讨了如何通过税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途径,保障纳税人在遇到税务纠纷时能够获得有效的法律救济。纳税人在涉税争议中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这不仅能增强纳税人对税法的信任,也能够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税收法治氛围。
维持税法体系的整体性。税收优惠政策长期以来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吸引投资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被用作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但由于其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透明度和规范性不足的问题,在实践中出现利益输送、区域发展不均衡等情况。本书对如何在法治框架下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展开分析,税收优惠不应仅仅是行政性调控的工具,而应当通过立法进行规范,以确保其公平性和透明度。并且,通过不断完善法律体系,确保税收政策不得随意调整,避免政策变动对企业和纳税人的不利影响,以此实现税收优惠政策的合理化与合法化,体现出其政策目标的长期有效性。
尝试税法与其他法治领域的互动。税法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宪法、民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律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税法的制定与执行往往受到行政法的影响。因此,书中讨论了如何在确保税收公平与效率的同时,避免税法与其他法律的冲突与不协调。特别是如何在税收征管中更好地平衡行政权力和公民权利,是本书及笔者后续研究中持续讨论的重要问题。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