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数据资产管理:

既要“优数据”,更要“有价值”

2025年03月21日 版次:05        作者:石斌 王萌 何爽

【新闻回放】中国新闻网报道,3月1日,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及福建、安徽、湖北等多家省级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作为国家数据战略的重要一环,该平台的推出,标志着公共数据资源从分散无序走向规范化、智能化管理,意味着全社会获取数据、发现资源的“窗口”正逐步被打开,并将显著推动全社会数据要素的高效利用,推动数据要素从资源向资产转化。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数据要素市场的不断完善,数据要素领域重磅政策密集落地,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相关报告,2025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42.9亿元。

通常认为,当某种类别或某种性质的数据具有权属明确、可衡量的经济利益以及客观稀缺性等典型特征时,也就具有了经济学意义上的资产属性。作为国家级战略,公共数据运营等环节所释放出的重要价值,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改善地方政府资产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税务部门来说,税务数据资产管理既要“优数据”,更要“有价值”。

从税收视角看,税务数据资产是公共数据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税务机关拥有或控制的、能帮助税务机关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的税务数据资源,包括纳税人涉税信息,也包括税务机关在征管服务和数据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更加多元化、类型化的税务数据,其开发利用和市场化配置对于支持决策、优化业务流程和夯实征管基础等意义重大。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数据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迫切需要一种相对规范的税务数据采集、管理、使用和运行模式,并通过立法来保证税务数据在技术上的安全和在经济上的效益。当前,税务数据价值实现主要为三个环节:业务数据化—数据资产化—资产产品化。业务数据化流程中,应将全部业务数据化,并根据纳税人行为反作用于业务流程。

然而,在传统的数据管理模式中,数据管理部门、应用系统权属部门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会降低数据共享的意愿,这就对数据的互联互通和高效利用造成了一定影响。同时,传统的数据安全管理主要集中于事前,政府部门通常以“行政区划+层级+权限”进行数据应用隔离,该方法符合最小授权原则,但不利于高效利用数据。

数据资产管理的本质是实现“数据”到“价值”的转变,其核心是建立一套符合数据驱动的组织管理制度和价值评估体系。因此,税务数据资产管理绝不是“建系统、堆数据”的单一事项,而是一项跨部门合作的持久性系统工程。那么,如何进一步实现税务数据资产的有效管理?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盘点数据资产底数。税务数据资产化的前置条件是数据资产盘点。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在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已经对结构化数据摸索出一套“清晰化、标准化、视图化”的创新路径。类比该方法,应当加快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资产化,并对税务总局统推系统、市区两级开发的功能进行普查,形成硬件、云资源、系统、数据资源四个清单,通过资产登记建立税务数据资产清单。

——创新数据资产应用。资产产品化是推动税务数据资产价值释放的重要路径,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税务数据资产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用。从应用效果看,要建设“数据+算法+场景”三要素相匹配的应用产品。以北京市税务局开展的“大模型应用在业务问答场景的实验”为例,该实验就是一次很好的非结构化数据应用思路,“数据+算法+场景”三要素匹配度很高。如果将AI技术应用在受理投诉上,当情绪激动的纳税人遇到机器人时,该应用场景的适配度恐难被认可。因此,从应用方法来看,创新应用绝不是大搞开发、多建系统,而应以小步迭代的方式降低创新风险,即在不断满足数据资产应用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持续、系统的更新迭代,尽可能降低试错成本。

——推进数据资产共享。在税务信息化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探索空间产品引入的“数据空间”概念,打通了省际数据隔离的壁垒,为不同用户创建了不同的主体数据空间。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数据项不断地从公共数据空间纳入主体数据空间中,使得各省、各项目组在用数上有了较大的自由度。“数据空间”概念运用细粒度分层访问控制技术和分层保护安全算法,实现了数据授权共享。在探索打造数据空间产品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事前划分权限、事中预警应对、事后追踪溯源的思路,建立数据安全防护体系,最终解决基层数据孤岛难题。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密云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