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企业税源监控质效:

夯实涉税数据基础是关键一步

2025年03月28日 版次:08        作者:张微 本报记者 程丽华

大企业具有组织架构复杂、业务范围广泛、交易频繁且金额巨大的特点,其海量涉税数据和复杂业务模式,对税收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税收征管实践中,管理大企业的基层税务部门,应该如何提高税源监管质效、实现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对于这个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大连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于2024年开始,统筹税源管理与职能部门力量,明确职责、列明事项,采取多税种联动、多企业穿透、供应链一体化监管方式,加强人机结合、数实融合,推进税源监管效能不断提升。

分类赋能,构建监管责任链条

大连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忠刚介绍,面对局内4个税源管理科40名专管员管理221户大企业的实际情况,大连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采取“管户+管事”的原则,更加突出“团队管事”,对列明事项开展“点上”的分析和应对。

同时,将现有税源管理科承担的23个业务事项中的4个基础服务事项,如税法宣传、政策咨询、催报催缴等,统一交由纳税服务部门负责或由信息系统替代,使税源管理岗人员能够集中精力强化税源监控,更好发挥税源管理部门贴近税源的优势。针对税政管理、非税征管、收入核算、税收征管等职能部门,赋予其跨税费种等复杂事项“面上”的风险识别、分析职能,充分发挥职能部门视野宽、专业性强的优势。通过构建任务具体、责任到人、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最大限度凝聚管理合力。

大连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税源管理一科科长王明毅告诉记者,税源管理科职能重新明确之后,把税源管理岗人员从繁杂事务中脱离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处理基础税费业务,比如抓好税源监控和企业数据分析。

人机结合,提高数据分析准确性

前段时间,大连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两名干部通过大数据平台查看某重点税源企业的发票开票信息时,发现其申报表和发票信息存在出入。针对这一情况,税务干部结合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和发票等信息进一步开展单户分析,发现问题并及时提醒企业防范税务风险。

大连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收入规划核算科科长田艳介绍,该局以人机结合方式加强对企业税源情况的综合分析,申报前单户分析、申报后二次比对,每名税务干部对企业税源开展综合分析的过程,就相当于间接参与了一次税收预测,既有助于抓好税源基础,也提高了预测质量。

具体来说,每月纳税申报前,大连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收入核算部门会选取首次预测增减幅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由税源管理部门开展单户分析,通过“一户式2.0”、大数据平台等系统,查看发票数据、财务报表数据,比如库存商品、应收款、预收款、大额合同等,并结合外部公开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提高税收预测的精准性。企业申报完成后,再结合纳税申报表数据进行二次比对分析,如果发现少缴税款情况,就会及时提醒企业足额申报纳税。

2025年以来,大连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通过分析4户大企业相关数据,辅导企业及时确认收入,规避风险,避免少缴税款共计1.22亿元。

梳理重点,定期排查风险事项

对于税收优惠错误享受、过往风险任务疑点、稽查查补问题等风险事项,大连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定期组织开展调查核实。同时,关注大企业的重大涉税事项,对企业股权转让、搬迁改造、股权投资重大损失、大额留抵退税、利息收入大幅缩减等情况,及时跟进分析监控,全面排查风险。

据介绍,大连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全面梳理了管辖企业涉及的55项税收优惠事项,涉及重点行业增值税40项、企业所得税15项,分期分批开展税收风险识别和排查。截至目前,已完成研发费用加计扣除、500万元以下固定资产一次性扣除、环保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错误享受优惠专项排查工作,相关企业均按规定更正申报并补缴了税款。2025年1月以来,大连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已主动识别推送风险任务5户次,涉税金额2800余万元。同时,注重总结提炼,形成保险业印花税案例、500万元以下固定资产一次性扣除案例、环保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3个重点风险事项识别应对监管指引,拟在全市推广。

用好数据,深度实现数实融合

近期,大连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通过数据比对,及时发现某企业存在对外出租房产少缴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情况,通过及时约谈企业,最终入库税款230余万元。而这,只是大连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综合运用涉税数据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大连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夯实数据基础,践行“数据+规则”理念,善于用数据找出问题,用数据规则堵塞漏洞,切实提高以数治税水平。依托“用数据、找问题、堵漏洞、防风险、增效能”的科学管理机制,该局搭建了数据处理中心,选拔业务精湛和精通计算机的干部成立数据处理团队,定期组织税源管理部门进行数据质量治理工作,彻底清理登记状态、行业等错误数据,关注财务三张表的数据质量。

在此基础上,大连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实时查看系统评价结果,紧盯综合性税收征管质量监控评价体系(5C5R)、收入质量监控、征管质量评价指标,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持续提升监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