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笔烙印画税收

2025年04月07日 版次:06        作者:口述 范永恒 整理 毕赣斌 毛浩宇

我叫范永恒,是国家税务总局常州市武进区税务局的一名工作人员,2007年参加税务工作,同时还是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常州烙画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这两种看似不相干的身份,在我的生命里却交织出独特的轨迹。

火笔下的多彩人生

中国烙画的历史可追溯至两汉时期,常州烙画最初源于梳篦工艺——篦梁上的烫花型、梳背上的龙凤、花卉、仕女人物,都是用火笔烫烙而成。2016年,常州烙画入选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江南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

我与烙画结缘,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场展览。当时我20岁出头,在上海的刘海粟美术馆参观了著名烙画大师、教育家汪鹤鸣先生的烙画作品展。烙画用火笔在木板上游走,深浅晕染间,烟雨楼台、山水人物跃然而出。

那一刻,我被这门“火针刺绣”的技艺深深震撼,回家后便翻出抽屉里的烙铁,在木板上笨拙地尝试勾画。

学生时期,我一直学习美术,有一些国画功底,也阅读过一些美术专业书籍,在摸索中画技稍有长进。然而,真正让我叩开非遗烙画之门的,是2018年拜师常州烙画名家张国良先生。

烙画的魅力,在于“以火为墨”的造化之妙。无论是在木板、葫芦、丝绢上还是竹片上,火笔所至,深浅晕染,层次分明。师父常说:“常州烙画有1500年的积淀,单凭自学难窥门道,师徒相授才是正道。”在他的指导下,我在做好税务工作之余,学习将国画的勾、勒、点、染等技法融入烙画,技艺突飞猛进,有些题材已经不需要再起稿,随手拿起烙铁就可以开烙。

2024年,我被评为常州烙画市级传承人,而税务工作的经历,又让我思考如何让这门古老技艺“活”在当下。如今,我既是税收政策宣传者,也是文化传承者,这使我能在税收与非遗之间架起一座桥——用火笔宣传税收。

税收普法“烙”出精彩

烙画要接地气,才能得到群众的共鸣。2020年,在一次税企座谈会上,一位企业代表感叹有些税法难懂,于是我萌生出“用烙画让税法活起来”的念头。这一设想得到领导同事的支持,从此我的烙笔下不仅有山水人物,还有税收宣传图案、诚信纳税故事等。我开始留意单位网站上具有故事性的精彩照片,将他们画成素描,筛选整理作为烙画的素材。

2021年税收宣传月期间,我们策划了“火笔绘税惠”宣传活动。我根据平时工作中的观察,将税务一线的鲜活工作场景转化为烙画作品,比如烙画作品《退税到账啦》中,就将企业人员拿到退税账单的欣喜通过火笔生动描绘了出来。

2024年税收宣传月期间,我们在常州市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举办了烙画体验活动。一名小朋友在我的指导下,在葫芦上烙下“税”字,他兴奋地说:“我要提醒爸爸妈妈好好纳税!”烙画体验活动参与群众超2000人次,许多参与活动的税务干部对我说:“烙画比政策传单更有吸引力,居民参与后会主动来问政策细节。”

今年税收宣传月,我们设计了10多款依法纳税主题的烙画手机挂件和钥匙扣,将今年税收宣传月“税收·法治·公平”的主题与吉祥图案结合,既是装饰,又是提示。在户外宣传中,参与税法知识答题即可获得挂件作为奖品,相信这比文件和说教来得更亲切。

让非遗成为孩子们的“潮玩”

非遗本自民间来,传承非遗仅靠精湛的技艺还不够,还要将它推广给更多的人,让这门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目前,我带了4个徒弟,有自己的烙画创作小团队。我们每年会与中小学合作,开展青少年税收普法活动,将非遗烙画技法带进课堂,请学生按模板描摹出税务卡通人物形象。这在让学生对烙画感兴趣的同时,也把依法纳税、纳税光荣的种子播撒进他们心田。有一位老师对我说:“非遗不是老古董,而是孩子们眼中的‘潮玩’。”

在烙画的创作之路上,我不断求新求变,从创作工具到材料、技法乃至内容形式,都希望取得突破。传统烙画工具需要外接电源线,不方便外出创作,于是我改进成USB接口电源,直接插充电宝就能工作。2022年,我还尝试在一家特种材料公司生产的新植鞣工艺的牛皮制品上烙画,这一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果,第一批皮烙画工艺品已作为礼品赠送外籍朋友,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载体。

不论是用烙画宣传税收,还是以创新激发非遗活力,我始终相信文化传承既要躬身力行,也要跨界融合。“烙画说税”,寓教于乐,润物无声,今后我会一如既往用烙画描绘常州的人和事,让传统非遗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