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声里的百岁初心

2025年04月07日 版次:08        作者:王永安 任磊

今年初,在单位组织的一次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中,我被党建教育基地里的一组展板所吸引,上面展示了我们国家税务总局通辽市科尔沁区税务局离休干部王唯依的故事。老人出生于1918年秋天,如今已是106岁高龄。这位年过百岁的税务前辈经历了怎样的一生?又有哪些难忘的“税月”故事?那一刻,我这个刚刚从税几年的90后,对这位税务“00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说来也巧,前不久,单位安排我们去王唯依老人家里探望。带着好奇和期待,我们走进了王老的家中。

从白山黑水到内蒙草原

敲开一扇老式木门,王老儿子王锋把我们迎了进去。卧室里,阳光透过纱窗斜洒在书案上,案头堆叠着泛黄的笔记本,最新的一页工整地记录着当日的报刊摘要。窗台上,一盆君子兰正在吐蕊,阳光穿过花瓣,投下淡淡的光影。

老人正靠在椅子上,他缓缓地放下报纸,眼角笑纹舒展,向我们慢慢招手示意。在王锋的帮助下,我们与王老聊起了他的青春岁月。

100多年前的白山黑水间,寒风裹挟着家国动荡。1918年秋天,王唯依出生在黑龙江省林甸县,14岁到齐齐哈尔求学。当时,东北已经沦陷,成立了伪满政权。

“提起青年时期的那段日子,父亲总是说,当时他只知道要学本事谋生存。”王锋说。1936年,18岁的王唯依进入当地税务监督署工作,掌握了一些财会业务知识,也逐渐练就了精熟的珠算技能。“算盘打得快、算得准,在手工记账的年代就是硬本事。”这种毫厘不差的专业素养,让他成为小有名气的“铁算盘”,指尖在算珠间快速拨动,再复杂的账目也能计算精准。

1945年8月15日,王唯依手中的算珠声被街头的欢呼声打断——日本战败投降了。这个历史性时刻,让王唯依终生难忘。“八路军领导人民抗战,一心为人民艰苦奋斗,早晚必胜!”这是老人日记里的一段文字。

抗战胜利后,王唯依凭借其出色的业务能力和珠算技能,被调往内蒙古从事税务工作。1946年5月,28岁的王唯依在布特哈旗扎兰屯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他转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税务局工作,并因积极苦干,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税工模范”,授予自治区税务管理局荣誉奖。1951年,他又被自治区税务管理局授予“税工模范”奖章。同年5月,王唯依到北京参加了第二届中央税务会议,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

1954年,王唯依调入哲里木盟通辽市税务局(现科尔沁区税务局)工作,担任局长。两年后,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王锋说,父亲将自己的大半生都献给了税收事业,直至1983年在哲里木盟通辽市税务局离休。

这些年来,每当父亲谈起过往,王锋都会从他脸上看到满满的自豪之情。如今,书桌上那把跟随他半个世纪的算盘,仍旧无声诉说着老人为国聚财的一段段往事。

始终保持“三个雷打不动”

在王锋的记忆里,父亲的书房总弥漫着钢笔墨水与老报纸的味道。一本本摆放齐整的笔记本构成了独特的“编年史”:蓝色封皮的是工作日志、文章摘要,记录着老人的光辉“税月”;红色布面的是家庭账本,精确到分厘地见证着老人的清廉家风。

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待子女宽严相济,言传身教。老人在过99岁生日时的致辞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希望你们爱国爱家、勤奋工作、遵纪守法、勤俭持家、勤奋学习、生活美好、身体健康。

离休40多年来,王唯依始终保持着“三个雷打不动”:每日研读党报党刊、每周学习政策文件、每月按时交纳党费。书柜里整齐排列着的党费收据,见证着一位老党员近70年来永不褪色的忠诚和初心。

老人家的墙上悬挂着一张全家福。照片里,他胸前佩戴着“光荣在党50年”纪念徽章,眼神中透着一股骄傲。看到这幅照片,我好像突然明白了,单位党建基地里那组特殊的展板为何能吸引青年干部。在那里,金色税徽与百岁初心,正闪耀着同样的光芒。

临别时,在卧室的台灯下,我再次翻看了老人书写的学习心得。这位世纪老人用一生诠释了“忠诚不是瞬间的闪耀,而是长明的灯火;初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的年轮”。

当我在暮色中回望,那扇亮着台灯的窗户,仿佛也为我带来了更多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