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网友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晒出水费账单,其中“水资源费改税***”让许多日常并不关心水价的人,一下子好奇心“爆棚”:“喝水是要缴税的?”“水资源费改税是啥?谁能帮我科普一下?”……其实“水资源费改税”并不是新发明,而是国家近年来逐步推进的一项重要改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个关乎你我生活、企业生产,甚至国家生态的改革举措。
“水资源费”缘何变身“水资源税”?
从前的水资源费,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由于法律层级较低,执行中缺乏强制性和有力的征管手段,管理相对松散,征收率普遍较低。现在的水资源税,升级为法定税收,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法律效力更强,管理更规范,目标也更明确——用税收杠杆撬动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保护珍贵的水资源。
水资源费改税的背后,是国家对水资源保护的深谋远虑。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5%,全国有近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水资源需求量持续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一些地区还存在地下水超采、用水效率低下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资源税是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2016年7月1日起,我国先后在河北、北京、天津等10个省(区、市)开展水资源税改革试点。2024年10月,财政部、税务总局、水利部发布《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明确自2024年12月1日起全面实施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将水资源费改税改革推至全国。
水资源费改税带来哪些改变?
前期的水资源费改税改革试点在抑制地下水超采、转变用水方式、促进节水改造、规范取用水行为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综合媒体报道,我们可以看到改革试点交出的多份“绿色答卷”:2018年—2023年,前期试点地区超采区地下水计税取水量下降17.7%,企业超计划取用水量下降43.1%。在最早试点的河北省,万元GDP用水量由2015年的70.8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42.5立方米,降幅达40%;地下水开采量由134亿立方米下降到75亿立方米,降幅达44%。
这些数字背后,是在税收杠杆调节下,企业转变用水方式的实践,和对绿色发展之路的有益探索。河北钢铁集团沙河中关铁矿有限公司耗资7100余万元于2017年引进纳滤膜水净化处理系统,实现了采矿疏干水零排放。该公司水资源税3年间同比减少70%。河北普阳钢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污水处理站、中水回用处理厂,公司吨钢耗水降低到1.98立方米,年节约地下水149万立方米,年节约生产成本和税收成本约642万元。企业的这些举措既降低水资源税负省下了真金白银,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居民水费会涨价吗?
水资源费改税推广至全国,老百姓的水费是否增加了?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对此,《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明确,城镇公共供水企业缴纳的水资源税不计入自来水价格,在终端综合水价中单列,并可以在增值税计税依据中扣除。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期间,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将终端综合水价结构逐步调整到位,原则上不因改革增加用水负担。
因为水资源税改革采取税费平移原则,其纳税人是直接取用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可以理解为,对普通居民来说,原来缴纳的水资源费“换”成了水资源税,税额并没有提高。
试点地区的实践证明,企业正常生产用水、城镇公共供水企业和居民生活用水负担“三不变”,水费账单依然“稳稳的”。国家税务总局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也提到,“这项试点在全国实施,在基本没有增加终端正常生活生产用水负担的同时,增强了居民和企业节约用水意识”。
水资源税根据水资源状况、取用水类型和经济发展等情况实行差别税额。同时,要求对取用地下水、水资源严重短缺和超载地区取用水从高确定税额。对于高耗水的特种行业,例如洗车、洗浴、高尔夫球场等,水资源税的税负会明显提高。这就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倒逼这些行业节约用水,促使企业安装水循环设备,把“水费账单”变成“节水账单”。
同时,为调动地方政府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水资源税收入全部留给地方,这也让治水有了更坚实的财力保障。
水资源费改税与地下水超采治理、取水许可管理等改革措施协同发力,推动形成节约集约的用水方式,增强全社会惜水护水的意识。下次再看水费账单时,希望大家不仅会想到拧紧水龙头,也会增加一份对未来的责任感、对水资源的珍惜之心。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