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企业创新税收指数”多维透视科创生态

2025年04月14日 版次:02        作者:田雨 徐然 王新宇 黄嘉珺

近日,福建省改革优秀案例评选结果揭晓,厦门市“企业创新税收指数”从全省220个参评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特色微创新”类优秀案例。这一由国家税务总局厦门市税务局联合复旦大学公共绩效与信息化研究中心、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共同打造的创新评价体系,为衡量企业创新能力提供了全新视角与精准标尺,正在成为多维度透视区域科创生态的“显微镜”。

五维画像精准识别科创潜力

为破解科创企业“轻资产、高不确定性、融资难”的共性难题,2023年6月,厦门市税务局在厦门火炬高新区试点应用“企业创新税收指数”。该指数整合企业各税费种申报、财务报表、数电发票,以及以税务特色标签引入的外部门数据,构建“创新投入、人才支撑、市场认可、政府支持、外部评价”5个维度、35项指标的量化评价模型,为企业创新能力绘制全景“画像”。

例如,“创新投入”维度涵盖研发费用金额、研发费用增速、自主研发情况等指标;“市场认可”则通过高新技术产品收入等数据衡量企业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能力。

“我们积极思考如何把税收大数据用于评估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通过多维度的指标设计,不仅有效消除企业规模差异影响,还实现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可视化、可量化。”该项目牵头人厦门市税务局税收经济分析处二级调研员连育坚介绍。

复旦大学公共绩效与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牛军钰介绍,企业创新税收指数通过税收大数据构建的多维度动态追踪模型,实现了创新能力的精准“显影”。她认为,这一指数将“政府支持”与“市场认可”双维度联动分析,既能客观反映政策效能转化率,又能捕捉企业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脉搏。

2024年7月,厦门市政府出台《厦门市税费共治保障办法》,明确提出在全市推广应用这一指数,完成了从“试验田”到“标准件”的升级。

“创新能力是企业的通用能力。从试点到全域推广的实践证明,该指数的核心机理对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主体都适用。”牛军钰说,“这种用数据说话、用指标导航的治理方式创新,为科创评价体系升级提供了实践经验。”

多方协同激活创新生态

在厦门火炬高新区,厦门银科启瑞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国际领先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芯片技术,却因缺乏抵押物遭遇融资瓶颈。“企业创新税收指数”第一次开展评价时,厦门市税务部门发现其创新潜力,将其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项培育库,对其合规享受税收政策开展精准辅导,助力企业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凭借2023年度指数排名跃居全市前列,公司近期获中国银行1000万元‘新质贷’贷款,减轻了创新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银科启瑞创始人王建红说,公司产值已从2022年的1600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2亿元。

“企业创新税收指数”不仅是评价工具,更是创新生态的“连接器”。对政府而言,这一指数为产业规划、强链补链、资源配置提供了“数据罗盘”,政府依据指数自动识别创新能力强、潜力大的白名单企业并予以政策帮扶。税务部门借助这一指数构建起“政策匹配—风险预警—服务优化”的科创企业管理闭环,建立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上市企业专项培育库,助推企业提质增效、合规经营。金融机构借助这一指数破解了科创企业“看不清、评不准”的评估困局,以指数得分为参考标的推出“新质贷”“创新保”等产品。

据了解,自2023年6月试点以来,“企业创新税收指数”已帮助超197家企业获得信贷融资逾17.52亿元,帮助11家企业获得股权融资4.69亿元。以试点的厦门火炬高新区为例,2023年创新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金额同比增长22.76%,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62%,获得信贷股权融资企业实现税收收入同比增长85.3%,专项培育库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