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办公室工作3年来,如何快速高效获取高质量的信息,一直是我思考的命题。过去一年,我常常将生成式AI(GAI)工具运用到处理文字信息等事务性工作中,并已尝试过近10种产品。这些AI工具既强大又好用,加上其成长速度惊人,开始在我的工作中扮演越来越多的角色。
我最开始接触AI,是尝试用它来处理一些基础的信息搜集工作,比如整理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给DeepSeek或豆包AI限定好搜索主题和时间段,打开“联网搜索”功能,1分钟内就能形成一篇完整的分析报告,给工作提供较强的指导性。例如去年下半年,单位积极推进综合治税工作,我用AI梳理了一份典型经验地区的做法,发现周边兄弟单位就有很好的探索。最终,我们锁定目的地,完成了一场高质量的调研。
后来,我开始利用AI帮我整理写作思路,尤其是一些开放性的税情调研课题,如新业态的税收治理、税费协同共治等。当主题比较宽泛时,我会让AI先给出几个版本,然后根据经验快速排除错误选项,再深入挖掘重点方向,就能将原本杂乱的信息梳理成明确的需求和写作思路。由于AI生成速度快、试错成本低,就像一个任劳任怨的助手,当我说出“重写”的时候,也不会有任何心理压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AI之“器”让我们一定程度上得以从程式化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生成式AI作为一个学习伙伴,也绝对称职,颇有一种“伴读书童”的意味。目前,我拥有四名“书童”:DeepSeek、豆包、Kimi、通义。如果此时我的脑海中闪现一个疑问,例如企业开票量与税收收入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首先会求助AI,而不是搜索引擎。
当然,由于AI的写作是没有立场的,它的“技术中立”也意味着价值观的真空,甚至存在编造信息的情况,不过这些我也可以接受,因为它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思考、帮助打开思路。所以,我更愿意将AI 视为一位“合作伙伴”,我和它之间有明确分工,例如只将AI用于辅助提高工作效率、搜集整理公域网络的信息,而不是“一问了之”、降低用脑成本。毕竟AI的上限是创造“基本款”,想要“高配”,还需靠人脑的思考力、判断力加持。同时,很多内部资料文档也不适合在外网使用,保密底线绝不能突破。
古人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勤于思考的人而言,AI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信息搜集整理的成本。当工具解放了“双手”,机器接管了重复劳动,人类就可以有更多精力专注于提升“文字”的价值,让思想走得更远。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扬州市广陵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