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粤古道长 盐卡话税收

2025年04月14日 版次:08        作者:张贵付

如今,国家对食盐生产销售征收增值税、资源税等税种,其收入在税收收入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然而在古代,食盐来之不易,盐税收入一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自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创立食盐官卖制度后,历朝历代都对食盐实行不同程度的专营专卖。从唐朝后期开始,朝廷严格管控食盐流通,划分销售区域,统一价格和运费。湖南属于长江流域,历代朝廷规定湖南“例食淮盐”。

骡背驮来的“舌尖滋味”

湘南地区道路崎岖难行,俗话说:“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这是古代郴州山高路远、舟车难行的生动写照。由于五岭山脉的阻隔,从中原经湘江南下的客货船只到郴州后不能再往前航行,只能到此打住,人货下船,改为骡马运输。

《万历郴州志》记载:“天下产盐之地有三,为海为井为池。行盐之商有三,或舟或舆至肩挑背负,而利已未矣。郴属万山环集,与粤接者尽皆崇岗峻岭,舟车弗通。”

郴州在湘江上游,淮盐从湘江下游用船只运输逆流而上极为困难,清朝朝廷特许湘南十余县从邻近的广东贩运盐。

郴州地区改食粤盐后,湘粤两地之间的交通发生变化,昔日的湘粤骡马古道,开始被人们称为湘粤盐道,盐运的兴起还促进了沿途的乐昌坪石、连州星子埠、仁化城口镇、郴县裕后街等地的繁荣。

当时,郴州最早的盐市在裕后街南关上一带,盐市上有囤盐卖盐的盐铺20多家。在毗邻盐市的河街上有一处盐码头,建有高墙围挡、有专人把守的囤盐围子,囤盐围子年转入粤盐33万余公斤,再转销湘南各地。

湘粤盐道途经五岭,古道多在悬崖之上,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盐客(挑盐夫和盐商的管家)们为抵御沿途的各种风险,经常成群结队,少则数十人,多则成百上千,队伍浩浩荡荡,先将郴州的农特产品运往广东,再将岭南食盐运回郴州。

深山里藏着盐税卡遗址

在盐道上运盐需要通关过卡,有些是官家设立的税卡,有些是地痞流氓拦路要钱设立的私卡,一般每担盐收取一二吊钱(1吊钱相当于100文)。为逃避关卡,盐客们筹钱请当地人带路“绕卡”,碰上私卡,有时也会以武力解决,闯关过卡。

折岭粤盐税卡遗址位于宜章县与郴县(今郴州市苏仙区)交界处,坐落在湘粤古道的山岭下,两侧地带狭长,荆草丛生。

这个盐税卡始建于清朝初年,民国时期,这里的税警经常对挑盐夫和盐商进行勒索,百姓对其恨之入骨。1927年郴县良田镇发生的挑盐脚夫抗税事件,反映出当时盐税负担之重。

1928年,湘南起义爆发,不久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陷入低潮,刚成立的湘南游击队在李林等人的领导下,转入宜章、乐昌一带的山区开展活动,建立革命根据地。湘南游击队缺少枪支弹药,当李林听说折岭粤盐税卡的税警有十多支步枪时,立即派人装扮成挑盐夫进行侦察,然后制定作战方案。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李林悄悄率领游击队员包围了盐税卡,当场缴获10多支步枪、2支手枪和100多块银元。

1929年1月,湖南废除厘金制度,改征统税和营业税,折岭粤盐税卡随之撤销。1934年,湘粤公路通车;1936年,粤汉铁路开通。湘粤盐改用车运,折岭粤盐税卡被废弃而倒塌。湘粤古道逐渐沉寂,任凭枯叶、荒草和厚厚的青苔覆盖。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盐业公司派员来郴州筹备设立郴县盐业支公司。个体盐贩在党的政策指引下,逐步走向合作化,盐业逐渐转为国营专卖。昔日裕后街南关上的盐行逐渐转移到文化路一带,唯有青石板上遗留的骡蹄踏成的一个个圆形印迹,记载着郴州的盐税故事。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郴州市苏仙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