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35万亿元,同比增长5.5%;实现利润总额2.7万亿元,同比增长3.5%。随着数字产业的蓬勃发展,税务管理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答题”。
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跨国企业云集、新兴业态活跃,各领域数字化转型进程不断加快,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基于这种趋势,笔者认为,在税企互动过程中,税务部门与企业已经不是单向的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而是并肩前行的共治伙伴关系。
近年来,上海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深刻把握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价值,依托国家税务总局开发的工作平台,对千户集团内外部税收数据和涉税信息“一户式”智能归集。同时,紧扣税务总局“强基工程”部署,高效应用工作平台拓展税源智能化监控,借助模板引擎计算及标准化分析技术,每月自动完成千户集团税源数据全流程处理,一键生成“税源快报”,为税务决策提供即时性、系统性、分维度的税源数据支撑,让数据真正成为税收管理的“智慧燃料”。此外,建立集团税源监控指标“雷达网”,聚焦重点领域,深入剖析重点集团、行业、区域的税源结构、经营指标、税负水平变动情况,通过动态税源比较分析,形成多维度税源监控报告,有效提升税收管理的精准度。
在以数据驱动搭建管理框架的基础上,上海大企业税收管理方式正由“管理思维”向“赋能思维”转变。早在2021年,上海税务部门就依托电子税务局开发大企业税费需求管理模块。通过该模块,企业税费需求可“一键直达”市局层面,针对企业诉求类型,上海市税务局统筹多部门、多层级进行流转处理,最终形成方案向企业推送,确保诉求处理的快捷性和权威性。
借助税务数字化工具,上海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将服务边界从单体企业拓展至集团,应用场景也从发票管理延伸至申报缴税全流程,为单户企业年均节约办税时长约200小时。2024年,某服饰集团完成税务系统与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无缝对接,率先实现“交易即算税”的自动化申报,目前已有9户集团实现跨区域税务数据集中处理,有效降低了集团型企业财务与合规成本。
在强化服务赋能的同时,上海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着力构建“信用+风险”动态监管体系,以“全程智控”守护税收公平与企业发展环境。在这方面,上海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在风险管理选户阶段,设定税收规模、重大资本事项、关联交易等指标模型,结合税源监控综合评定得分数据,关注集团整体性税收风险和上下游产业链风险。
同时,上海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以指标模型筛选出的风险企业为靶向,通过税务总局工作平台一体式智能阅账模块,勾稽比对财务账套数据、发票电子底账系统和企业申报数据,监管企业动态运行情况,从源头上挖掘企业的涉税风险。对银行业等重点行业,上海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主动分析税收数据波动成因,及时发现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适用不当等情况,提供对应的提醒及合规辅导。
笔者认为,税务数据增值化应用的核心在于“以数助企、以数赋能”。结合上海跨国企业集聚、集团型企业集中、新兴业态活跃的实际,在构建税企命运共同体的新征程中,税务部门仍有广阔的创新赋能空间,不断实现从“管税者”向“赋能者”的加速蜕变。
在数据应用层面,针对集团型企业管理需求,可通过整合财务、交易、供应链数据构建定制化风险评估模型,为跨国公司开发跨境税收智能分析工具,提供“走出去”投资政策匹配、成本测算等“出海”专属服务;在协同共治领域,可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与国资委共建“政策计算器”量化国企改革涉税影响,联合高校攻关数字经济税收征管难题,携手海关破解跨境贸易税收争议;在办税服务端,可持续升级相关办税平台功能,推动与企业ERP系统深度对接,实现“业财税资”自动化贯通,为跨区域集团试点税收数据集中管理,针对新业态推出灵活用工场景智能办税模块,让税收服务更贴合企业数字化转型节奏。
(作者系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