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超重不仅增加了个体慢性病风险,还给各国医疗体系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多国都在探索解决方案。其中,对含糖饮料征税,成为不少国家尝试的一项措施。这一类税收政策被媒体称为“汽水税”。
支持者认为,“汽水税”既能减少人们对含糖饮料的消费,降低糖分摄入,进而改善健康,还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然而,最近美国税收基金会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他们对“汽水税”在欧洲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了“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汽水税’能带来显著的健康益处”的结论。
目前,全球有117个国家以多种形式推出含糖饮料税。这些税收政策五花八门,有的采用从量税,按饮料的数量或重量征税;有的采用从价税,根据饮料的价格来征税。而且,征税范围也不一样,有的只针对部分特定饮料,有的则涵盖所有液体饮料。
在欧洲,不少国家都出台了相关税收政策。但“汽水税”作为一种税收手段,本身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它的税基很窄,这就导致税收收入并不稳定;另一方面,“汽水税”具有累退性,即低收入家庭含糖饮料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更高,这意味着他们承担的税收负担更重,也削弱了“汽水税”调节税收的功能。因此,反对者认为,“汽水税”究竟是为了健康还是为了增收,值得商榷。
就具体国家的实践来看,情况也不尽理想——
法国:征税后效果仍不明显。法国早在2012年就开始征收“汽水税”,最初是按每升饮料定额征收,2018年改为根据饮料中每100毫升含糖量来分级征税。2012版的“汽水税”确实导致相关产品价格上涨,平均涨幅约5%,但对购买量的影响却不大。征收“汽水税”之后,法国青少年汽水的日消费量从2010年的约30%下降到2016年的约24%,这与德国的下降幅度大致相同,但小于意大利的下降幅度,而后两个国家都没有征收“汽水税”。
在产品配方调整方面,法国的软饮料市场变化不大,约90%的饮料含糖量没有因为征收“汽水税”而改变。而且,法国人的糖消费量总体上也没有明显下降,2010年人均年消费糖34.92千克,2022年反而增加到35.98千克。
尽管如此,法国民众对这一税收政策还是比较支持,尤其是当税收收入用于健康项目时。
英国:改革促使饮料含糖量降低,但民众肥胖依旧。英国的软饮料行业税对除乳制品和100%果汁外的软饮料实行两级征税。这一“汽水税”税收政策自2018年实施以来,促使许多产品进行了配方调整,饮料的平均含糖量从2015年的每100毫升3.8克下降到2020年的2.1克,来自软饮料的总糖销量下降了34.3%。
英国的糖消费量自2013年以来一直在下降,2017年后下降速度加快,但肥胖率仍在上升。2022年,英国约29%的成年人患有肥胖症,比2016年有所增加。英国政府开始评估其“减糖计划”,并考虑制定替代方案,有报告建议对食品中使用的糖和盐征收更广泛的税收,以促进产品更新,改善健康结果。
波兰:税收遇冷,消费未降。波兰于2021年开始对添加甜味剂、咖啡因或牛磺酸的软饮料征税,牛奶和低糖果蔬汁免税。这一税收政策实施后,软饮料价格大幅上涨,但预计的税收收入却远未实现,主要原因是产品配方的调整。
波兰民众对该国“汽水税”的支持度不高,很多人认为这只是政府增加收入的手段,而非为了改善公共健康。波兰的人均糖消费量在过去十多年一直相对稳定,但处于较高水平,2010年人均年消费糖41.33千克,2022年升至46.33千克。由于税收政策实施时间较短,目前还无法证实其对公共健康的影响,但考虑到波兰之前糖消费的增长趋势,即使糖消费量保持稳定,也可能被视为一种改善。
综合欧洲各国的经验来看,“汽水税”既无法产生稳定、公平的税收收入,也难以有效地改善公众健康。
虽然一些欧洲国家的“汽水税”政策促使生产者对产品进行了配方调整,减少了含糖饮料的消费,但消费者可能会通过其他方式弥补糖分摄入,比如转向含糖零食或其他高糖食品。
因此,有专家提出,应当对所有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糖征收更广泛的税收,以此带来更显著的健康改善和更多的财政收入。另外,一些肥胖预防专家表示,含糖饮料的消费远不是导致肥胖的唯一原因,仅靠“汽水税”可能无法对总糖消费、肥胖的其他成因以及整体公共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未来,如何在保障公众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各国制定“汽水税”相关税收政策时面临的重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