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让税企沟通交流更顺畅有效

2025年04月23日 版次:05        作者:本报记者 张思佳

当下正值第34个全国税收宣传月,各地税务部门围绕“税收·法治·公平”主题,通过召开税企座谈会、走访企业等方式,不断加深征纳双方良性互动,更好促进税企双方增进理解、凝聚共识。多位财税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对常态化开展税企沟通交流有很大需求和很高期待。税务部门应拓展多层次、立体式税企沟通交流渠道。

“税企双方都对常态化开展沟通交流有需求,且这种需求是稳定的、持续的”

“建立健全税企沟通交流机制十分有必要。”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朱为群说,在数字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不少相关信息真假难辨,企业相应产生了许多涉税需求,除一部分可以在内部税务管理部门、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得到满足以外,还有一部分需要跟税务局直接对话,以消除信息不对称。同时,税务部门也需要及时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以及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有无疑问等情况。双方都对常态化开展税企沟通交流有需求,且这种需求是稳定的、持续的。

朱为群举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国家税务总局试点推出乐企直连服务初期,我从校友——嘉中云科技创始人曹俊那里了解到,部分纳入试点范围的企业存在政策认知盲区,于是我联系了上海市税务局征管科技处负责同志,对方十分重视。在上海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的支持下,专门召开了一场座谈会,回应企业诉求。负责现场答疑解惑的税务干部对业务十分熟悉,能够回答企业提出的所有问题,企业普遍表示收获很多、效果很好,座谈会开得很成功。”朱为群说。

“当前税务部门已建立较为顺畅的纳税人意见反馈渠道,包括12366纳税缴费服务平台、电子税务局留言板、税企座谈会等。”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代志新说,税务部门除了关注这些渠道收集的纳税人诉求,也应关注那些“沉默”的群体。有时纳税人对税收政策和征管措施存有疑问或不满,但并不一定通过官方渠道反映,而是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吐槽”。如果这些诉求得不到有效疏导,可能影响税收政策的执行效果,并对征纳关系、税收治理效能等方面产生潜在负面影响。

南京财经大学财税治理研究院院长朱军注意到,对此税企沟通交流机制不乏更加灵活的数字化举措,如电子税务局征纳互动平台可以提供智能咨询服务,税务部门还会基于税收大数据开展风险提醒和预警,变事后监管为事前、事中服务,将风险化解在前。“深化税企沟通交流,不仅能让企业及时获悉、享受相关税费政策,还能帮助企业解决复杂涉税问题,降低税务合规成本。”他说。

专家还提到,深化税企沟通交流,对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有重要意义。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以来,政企沟通的作用一再被强调。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蔡昌认为,通过举办税企座谈会、走访企业等,加上税务部门特有的数据优势,能够帮助相关部门更加全面了解民营企业的突出困难,出台更精准的政策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巩固扩大税企沟通交流成果,需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

专家认为,政企沟通要“掏心窝”,不要“假客套”。朱军说,除了做好常规的政策宣传辅导,政府应把更多的力气花在倾听、研判和解决企业的诉求上,如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解决或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涉税费问题。

代志新也强调了完善信息反馈机制的重要性。他建议设立“纳税人诉求响应清单”,定期向全社会公布处理进程;针对新出台政策,设立专门反馈渠道,并安排专人释疑,将其转化为税收政策优化和征管措施改进的动力。

专家认为,巩固扩大税企沟通交流成果,需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朱为群说,针对一些敏感问题,可邀请少数代表性企业,举办闭门座谈会,开展业务或技术层面的深入研讨,形成初步的共识性解决方案,基于此再作进一步完善,以增强政策制定的针对性。

在有效构建多元化税企沟通交流机制方面,专家建议进一步发挥高校专家的智库作用。

朱军说,对于企业一些诉求,高校专家可以通过开展案例分析、实证研究,为政府提供多个方案以备选择,推进政府公共治理目标的实现。

“可以由学术部门牵头,组织税务干部、企业财务人员坐在一起,围绕一些涉税问题开展专题性研讨。一方面高校不以营利为目的,立场较为中立;另一方面这对人才培养也有好处。”朱为群说。

专家提醒,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有必要进行充分的税企沟通交流。蔡昌说,制定消费税改革方案时,可先了解相关企业的诉求和意见;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时,应提前与相关企业充分沟通,让其做好预期安排,避免产生紧缩效应。

“提高认识,健全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

政府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是否意味着政府是万能的,可以解决一切困难?

蔡昌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要时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缺陷。因此,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来鼓励、支持、引导企业发展,但克服困难仍主要依靠企业自身。

朱军发现,政企沟通交流中,企业有时出于增加利润的角度,提出一些不完全合理的诉求。对此他建议,企业应着眼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实际税费难题提出诉求,如税收政策如何享受、涉税事项如何处理、合规风险如何规避等。

也有人提出,走访调研是否会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对此朱军说,走访调研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应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开展。为避免密集的走访调研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可通过便捷化小程序收集企业诉求,再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对其进行分类办理,并建立清单交办、跟踪督查、验收销号的闭环工作机制。

今年全国两会提出“深化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朱军认为,这进一步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目前少数政策仍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的状况,省级政府,市、县级基层政府需强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朱为群建议,建立健全各层级政府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同时,应一视同仁对待各种所有制企业。“我国税制是统一的,只不过一些涉税难题可能在民营企业中反映得更加突出,政府关心和帮助企业,要秉持公平竞争原则。”朱为群说。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深化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可视作一种信号,从中可以看出政府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决心与力度。”蔡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