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公布的2024年中国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行榜中,上海以17940.19亿元排名榜首。2024年,上海新增各类首店1269家,是国内首发、首秀、首展、首店的集聚高地。
是什么塑造了上海的“消费基因”?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上世纪90年代被誉为“远东最大百货商店”的第一百货商店构成了我对消费最初始的记忆。如果说近代上海的传奇建立在以消费文化为连接的人与物的关系上,百货公司正是构成人、物互动的实践场域。由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学博士连玲玲所著的《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一书,从多个维度探究了百货公司对于近代上海经济发展的意义,以及消费在塑造市民观念、构建上海城市文化中发挥的作用。
城市枢纽:
由百货公司延伸出的新式消费空间
与传统商铺忽视陈列不同,上海南京路上那些百货公司的“橱窗经济”,在作者笔下“不仅是商品的陈列柜,更是现代性的投影仪”,在改革开放之初也是百姓接受消费启蒙的课堂。
上海百货公司被作者定义为“可视化的消费空间”。上世纪90年代,母亲总在周末带我去看“开架秀”——百货大楼的落地橱窗,它们就像城市的立体时尚杂志。消费空间具有一定的公共性,玻璃橱窗中的更新陈列,既吸引了顾客的注意,也起到广告的效果,同时成为城市街道景观的一部分。此外,百货公司还运用声光电技术打造现代的消费空间,电灯、电梯、冷气、无线电播音等新技术设备,刺激着消费者的感官体验,使得商品的营销和推广带着浓厚的娱乐性质。
作者认为,百货公司在城市空间的分布恰好反映出上海的城市特色。书中描述了百货公司的空间布局。作为上海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百货公司都坐落在南京路上。作者分析,旧上海租界华洋杂处的局面,使南京路成为具有投资价值的对象,这里不仅是洋行毕集之处,也是华人商铺的群聚之所。另外,马路建设和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促进了百货公司的繁荣。
如今,位于上海西南隅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2024年总客流量高达4.38亿人次,商品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3.0%,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同比增长80.9%,税收收入超500亿元。2024年2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我国设立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从选址上看,商务合作区紧邻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东站两大交通枢纽。这些能够更好支撑商务合作区集聚全球要素、配置全球资源。在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区和口岸限定区域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商务合作区叠加进出境人员便利化的政策和措施,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制度从货物向自然人拓展。其中包括赋予部分境外入区货物免税政策,对商务合作区建设所需的基建物资和运营所需的设备、仪器等实行清单管理,按程序报批后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这在降低企业设备成本的同时,将极大吸引境外消费回流。
观念塑造:
掀起现代消费文化的浪潮
作者认为,一个真正的“消费天堂”,从来不是商品的堆砌,而是让消费变得更自由、更平等、更充满想象的可能。从百货公司的发展史来看,当集市与临街店铺被百货公司和综合购物商场取代,这一变化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从宫廷到大众消费转变的拐点”。
自1880年起,完成了“生产革命”的欧美国家先后掀起“消费革命”,百货公司应运而生。书中提到,百货公司是最早追求资本、知识和品位的跨国流动的商业形式,力求建立一个全球化的大家庭。从19世纪末开始,巴黎乐蓬马歇百货公司在利物浦和布里斯科顿建立分公司,伦敦哈罗德百货公司则扩展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在销售类别上,更是力求包罗万象,其商品目录涵盖了多个国家的供应链。这些著名的百货公司成为城市地标性的地方景观,并迅速发展为全球性机构,与当时推动全球化的几股力量——世界博览会、蒸汽邮轮、邮政服务和移民,同时发挥作用。
另外,百货公司逐渐成为展示社会思潮、汇聚新兴文化的场所。书中提到,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关于民主、科学、男女平等等诸多争论,正是通过百货公司及其媒体广告等在很多上海市民那里变得具体而生动。比如,百货公司在广告中提出“君以何法免夏天疾病之苦”,然后通过科普的方式,介绍电风扇、冰箱等现代科技的应用。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百货公司通过女性时装周、家庭主妇大展等方式,鼓励女性按自己的意愿消费。
正如书中所说,“百货公司是‘摩登上海’的极致表现”。过去百年间,作为一种零售业态,百货商场已或多或少影响了包括上海在内的许多中国城市。消费这面镜子所映照出来的“城市”,不只是一个“进步文明”的消费空间,更是一个新潮思想辩论的文化场域。从新事物引进的角度来看,以百货公司为代表的消费空间,化身为撬动上海城市现代化的钥匙,成为今天理解近代中国消费文化的又一扇窗。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虹口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