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如何由私密的个人活动,发展成一种参与公共生活、寻找圈层社群的集体行为,并对全球史和社会的塑造带来重要影响的?
在由德国社会经济学者弗兰克·特伦特曼所著的《商品帝国:一部消费主义全球史》一书中,作者以跨时空的全球史视角,重构了消费主义从边缘到核心的演变历程。不同于传统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作者基于对600年消费文明史的研究,分析了消费如何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经济繁荣与文化融合的核心力量。
被消费需求塑造的世界贸易
书中第一部分以消费观念变迁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从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16世纪)、大航海时代(15世纪—17世纪),到21世纪的全球消费文明史。作者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明末中国和17世纪—18世纪的荷兰与英国着眼,通过咖啡、瓷器、棉布等商品的全球流动史印证消费行为如何突破地域限制重构人类的生活方式,并阐述了消费如何满足人们对于家居、时尚服饰和便利性日益增长的需求。
作者提到,虽然很长一段时间内消费主义被口诛笔伐,但在“什么是重要的商品”的讨论中,一种观点认为,非必需品、新奇的奢侈品才是消费史发展的动力。例如17世纪咖啡、烟草、茶叶和瓷器等外来物品被带到欧洲,因其昂贵的价格开始只能被上层人士消费,被赋予了符合阶级身份的特质标签,随后带动了消费风向的转变,并逐步催生了新的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和自我呈现方式。
同时,19世纪以来现代工业与城市的崛起为大众消费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为工薪阶层带来了生活品质提升的空间。亚当日斯密在《国富论》中曾宣称“消费是所有生产活动的唯一目的”,消费在满足个人需求的同时,能促进投资扩大生产。作者认为,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源于对东方香料和丝绸的需要,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要追溯到对蔗糖、咖啡和茶叶的依赖,棉花和棉纺产业崛起则与西欧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密切相关。追溯历史,一种取得巨大成功的消费品,从来不是生产者可以单方面创造的,丰裕时代的消费建立起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并赋予人类生活更为积极和深刻的意义。
现代消费如何重构经济形态
书中第二部分对现代消费社会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作者从消费信贷、消费身份、消费对于时间的替代等现代消费现象入手,揭示消费如何重塑人类社会的运行逻辑。书中提到,商业和信贷密不可分。在现金短缺、金融体系处于萌芽和抑制状态下的社会中,无论对家庭还是商业而言,借款和赊账都是日常生活十分正常的一部分。例如18世纪初的英国,超过半数的家庭男主人(最有借贷资格的家庭成员)去世时会留下未清偿的债务。19世纪的东西方商店中,赊账购物都是常态;同时期德国汉诺威商店的记录中,只有1/4的交易以现金结算或者短期清偿;上海普通家庭年均收入417美元,但各种“印子钱”的借贷平均高达147美元,超过收入的1/3。借贷的兴起并非因为奢侈的欲望,而恰恰因为彼时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信用体系基础薄弱,民间不得不以简陋的自发性金融安排来弥补。
作者在第八章特别探讨了亚洲消费问题。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在短时间内经历了欧洲与美国数个世纪的发展阶段,中产阶级的崛起、对舒适文化的追求、城市化进程、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住房拥有率的提升,几乎同步发生,呈现出一种压缩式的发展轨迹,拥有更加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潜力。在全球经济版图中,中国市场拥有庞大的规模与潜力。这种人口规模优势吸引了国际品牌的纷纷入驻,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多元化与国际化。同时,中国消费市场的活力在于消费结构的升级与消费模式的创新。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中国消费者对于高品质、个性化商品与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新兴业态的兴起,更是为全球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消费模式的深刻变革。
自2009年开始,在中国出现的一个试验性的平台电商促销活动“双11”闯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步发展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和文化活动之一。数字行销令零售业的业态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电商购物缩短了消费者和供应者之间的链条,消费主义的宏观和微观价值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阶段。
本书既非盲目歌颂消费主义,亦非简单否定其负面影响,而是通过历史纵深呈现消费的复杂性与必然性,为理解现代社会消费驱动型经济提供了参照。回顾历史长河,消费市场始终展现出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无论是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技术革新的浪潮,还是社会观念的变迁,消费市场都能在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灵活调整策略,寻找新的增长点。确保消费活动的可持续性与包容性,让消费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正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