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极度便利、高速发展的消费时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自18世纪开始的短短两个世纪中,世界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商业社会。市场力量的崛起,催生了全球社会与政治的多重变革。在《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一书中,法国让·莫奈大学学者、“消费文化和市场新策略”项目主持者安东尼·加卢佐从商品经济发展的脉络入手,剖析了消费主义、商业文化的兴起及其成为现代生活中心的过程,揭示了工业文明如何将“消费者”塑造为现代社会的核心身份。同时,税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灵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呈现与消费主义发展阶段保持动态适配的发展规律。
全球史中的消费文化与税收动态
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税收工具的演进,作者认为,19世纪侧重生产端税收激励,20世纪转向消费端税收调节,世纪末形成“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税收配套。
19世纪的生产过剩催生了身份革命。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生产颠覆了传统的供需关系。书中提到,1851年伦敦世博会首次集中展示的全球商品标志着“消费社会”的萌芽。百货商店的兴起、邮购目录的普及,使商品开始脱离实用属性,成为身份建构的符号。这个时期,一些国家通过一系列税制改革,助推本土制造业完成原始积累,从而支持消费社会的形成。如法国在第三共和国时期创新推出“奢侈品消费税”,对珠宝、钟表等商品征收特别税,在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又进一步强化了“消费等级”的概念塑造。
20世纪初的传媒兴起加速了“欲望生产”。流水线规模化生产普及后,迫切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消费文化。20世纪初期,广告业开始蓬勃发展,杂志、广播等媒介将消费塑造为民主化生活方式。而美国“分期付款”制度创新,使超前消费成为可能。此时的税收政策着力培育中产阶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与耐用消费品税收优惠形成政策组合,各国纷纷通过调整税制刺激消费。这一时期,英国出台《特别消费税法案》,对汽车按马力征税改为按排量征税,刺激家用小轿车销量增长215%;美国出台《税收法案》,将个人所得税基本免征额从1000美元提升至1500美元(相当于当时工人年均收入的3倍),并针对汽车产业实施“生产设备加速折旧”政策,允许车企将设备折旧年限从20年缩短至5年;德国推出“耐用消费品购置税减免政策”,消费者购买收音机、缝纫机等商品可抵扣10%所得税,促使收音机普及率3年内从12%跃升至47%。
二战后至世纪末全球化消费进入黄金时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重构了全球经济秩序,催生消费主义的跨国扩散。购物中心作为“消费大教堂”重塑城市空间,信用卡支付突破物理货币局限。消费信贷证券化推动欲望资本化,增值税体系的全球普及,标志着税收制度与现代消费经济的深度交融。在这一阶段,法国于1954年首创增值税时,对奢侈品维持33%税率,基本消费品设置7%低税率,这种差别化税率结构使社会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2%。美国自1986年税改将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从50%降至28%,配合抵押贷款利息抵扣政策,推动住房自有率从64%升至66%,带动家电消费增长,40%。日本于1974年实施“绿色税制改革”,对购买节能家电返还5%居民税,促使冰箱能效标准十年提升3倍。
消费新场景对税收政策适配性提出挑战
当前,消费场景的数字化重构已从技术层面演变为社会运行的基础逻辑。算法推荐、虚拟消费、数字资产交易等新业态,不仅改变需求生成模式,更对税收政策适配性和征管能力提出革命性挑战。圈层消费的兴起引发了价值重构。近年来,共享经济、二手交易平台崛起。中国旧货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二手商品市场交易额达到1.32万亿元,线上交易额约为5520亿元。现行政策通常对个人二手交易免征增值税或个人所得税,一些专业商家便伪装成个人卖家逃避税收。同时,Z世代(泛指1995年—2009年出生的群体)的消费偏好催生了汉服、潮玩等圈层经济,消费行为演变为文化身份表达,如B站“会员购”、得物社区等平台构建的社交消费闭环,形成超越传统供需逻辑的价值网络。税收政策需要适应这种“兴趣变现”模式,探索对虚拟商品、数字权益的课税规则。
面对这些消费新图景,税收治理需要在理解消费主义演进规律的基础上,构建适配新发展格局的促消费现代税收体系,以制度创新释放消费潜力。如针对新型消费业态,完善电子发票跨平台互认机制,降低新消费模式制度性成本,探索“消费积分税收抵扣”等创新工具,形成政策正向激励;推动制定数字化消费税收分配系数,将用户活跃度、数据贡献度作为税基分配权重,将税收治理深度嵌入数字化消费的基础架构,在提振消费与保障财政安全之间实现动态平衡。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南京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