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贸外资的“稳”与“进”离不开内生支撑和政策保障。应优化财税政策供给,进一步提升政策前瞻性和灵活性,着力破解企业重点难点问题,助力更好稳外贸稳外资。
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外贸实现平稳开局,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3%。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资企业超过6.7万家,创近3年同期新高;外资企业进出口2.99万亿元,连续4个季度实现增长。在外部冲击影响加大的背景下,外贸外资表现亮眼,体现了我国外贸外资发展的强劲韧性。
我国外贸外资展现强劲韧性
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提供广阔空间。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对应着全球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强劲的消费潜力。今年春节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4.1%,国内出游人次同比增长5.9%。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不仅带动进口,还成为众多外资企业深耕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外汇局数据显示,近年来外商在华投资收益率稳定在9%左右,位居全球前列。华南美国商会调查认为,近九成美资企业在华盈利。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可观的投资回报,使“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成为国际共识。
完整产业体系和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促进在华布局。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覆盖原材料生产到高端制造的产业链供应链自主性强,可以快速适应外部需求变化。近年来,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技术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一。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选择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与高端制造基地,持续提升投资布局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经贸合作多元化与营商环境优化提振发展信心。面对全球市场需求疲弱,我国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2024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的占比首次超过50%,对东盟进出口连续9年保持增长。我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已缩减至29条,制造业领域实现全面开放,外资企业获得感、满意度不断增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4.3%。
税收政策有力支持外贸外资发展
税收政策对我国外贸外资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持作用。近年来,税务部门聚焦企业重点关切,出台支持举措,在减轻负担、优化服务、提振信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出口退税政策持续优化。除少数特殊商品外,大多数出口货物实行“征多少、退多少”,出口环节增值税免税,所含进项税额实现全额退还。同时,税务部门进一步便利出口退税办理,推行网上办理、容缺受理等措施,强化出口信用保险与出口退税政策衔接,允许符合条件的出口信用保险赔款视同收汇,办理出口退税。
落实税收支持政策,减轻外贸企业负担。增值税改革的深化,以及增值税留抵退税、高新技术企业15%优惠税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的优化与落地,为外贸产业链上下游的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减轻了负担,释放了活力。同时积极落实境外投资者取得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优惠政策,2024年,享受递延纳税政策的外商在华再投资金额达1622.8亿元,同比增长15%。
多维度优化对外贸外资的税收服务。针对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等新业态,我国推出“离境即退税”“无票免税”等便利化措施,帮助中小外贸企业借助跨境电商,拓展国际市场。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稳外贸稳外资税收政策指引》,涵盖51项支持政策。税务部门集成创新推出“税路通”跨境税收服务品牌,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的税费服务,持续增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的信心与意愿。近日,国家税务总局还发布《关于推广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措施的公告》,将离境退税“即买即退”从多地试点推广至全国,并据此配套修订《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管理办法》,进一步激发境外旅客入境消费活力。
进一步提升财税政策前瞻性、灵活性
当前外部冲击影响加大,我国外贸外资发展面临的外部压力不容忽视,相关企业需应对订单收缩、成本上升、技术合规等多重挑战。这些外部冲击和挑战对我国宏观政策调控质效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进一步提升财税政策前瞻性、灵活性。
稳定外资预期,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释放“投资中国”的积极信号,切实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后国民待遇,保持现有鼓励类税收政策稳定性,避免频繁变动。根据全球最低税等国际税收规则的新动向,提早谋划应对预案,稳妥处理税收激励与国际规则间的平衡。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鼓励类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落实进口设备减免税、所得税优惠等配套政策。发挥自贸港、自贸区、中西部地区的制度政策优势,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持续提升我国税制竞争力和吸引力。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助力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依托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统筹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或优化税收支持政策,鼓励外贸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对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招投标、海外项目拓展等重要活动,考虑给予经费补贴或允许适用税前列支。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财政补贴覆盖面,帮助企业提升风险抵御能力等。
持续优化出口退税机制,提升政策稳定性与执行效能。结合国际贸易形势变化和国内产业结构转型灵活调整退税税率,以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退税办理进度,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压缩退税流程。聚焦新业态、小微企业等重点群体,加大相关政策宣传辅导力度,实现政策“直达快享”。
完善涉外税收服务体系,增强企业风险防控能力。健全跨境税收沟通协调和争端解决机制,完善税务部门与外贸外资企业、商(协)会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常态化开展“税企面对面”活动。加强税务部门与海关、外汇等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共享,实现税务窗口“一件事一次办”,提升服务集成化水平。健全贸易救济和财政保障机制,结合企业所受地缘政治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的情形,适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帮助企业稳经营、防风险、渡难关。
我国外贸外资的“稳”与“进”离不开内生支撑和政策保障。一方面,应坚定发展信心,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带来的综合优势,以国内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宏观政策应主动作为、精准施策,优化财税政策供给,着力破解企业重点难点问题,持续保持外资“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良好局面,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苑德宇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和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国际商务学院教授,吴婷婷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