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税源管理模式下,面对新经济新业态和复杂风险应对事项,基层税收监管出现应对标准不统一、质量管控困难等诸多难题。国家税务总局无锡市滨湖区税务局按照现代化税收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要求,搭建“1个监管集群+2个专业化税源管理股”的团队架构,推行团队化、项目化、闭环化监管机制,有效提升了税源感知能力和前端风险防范能力。
集中攻关 创新应对机制
滨湖区税务局原有6个属地税源管理股,各股兼具基础管理和风险应对职能,基层税务干部人均管户达1000多户。为解决风险应对规范性不足、质量不高、成效不突出等问题,滨湖区税务局着力配强基础力量,搭建“1个监管集群+2个专业化税源管理股”的团队架构——监管集群由风控、征管、税政、督审等职能股的业务骨干组成,负责税收监管的数据支撑、过程管理、跟踪评价;其他两个税源管理股转型为专业化税源管理股,集中承担辖区内纳税人的风险应对。
新团队主要任务是聚焦风险应对全过程,完善质量管控机制。在应对任务下发初期,团队成员围绕报表比对、上下游票流、税费种联动等,集中开展深度分析,提升风险研判精准度;在任务推进过程中,通过股长带头攻坚、局领导督办、实体化提级等措施,对政策性、流程性难点堵点进行“把脉会诊”;在任务完成后,开展分级审议和复核,从政策适用是否准确、流程文书是否规范等维度,进行自查互查、“回头看”,推动执法规范性稳步提升。
“我们创新推出‘一案一议’工作法,让每一个应对案件都明确责任到人,团队成员共同参与案情研讨、业务交流、企业约谈,使疑点挖掘更加深入,预案准备更加充分,更好地统筹了应对质量和效率。尤其是在限售股减持、业务重组、政策性搬迁等复杂业务的应对中,我们也实现了突破。”滨湖区税务局税源管理六股副股长张希龙说。
自团队运行以来,该局共完成风险应对186户,风险分析产出率提升36%,户均任务时长压缩了16天;税收入库成效显著提升,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两大税种占比超七成,入库结构更优更好。
以点带面 做强自主监管
除了对上级下发的风险应对任务接得住、接得稳,滨湖区税务局还注重区域性、行业性风险主动管、系统管,做到完成一户任务、发现一个问题、防控一类风险。
监管集群负责人薛永刚介绍:“新的专业化税源管理股不仅承担风险应对任务,更发挥着风险线索收集的‘触角’和‘前哨’作用,而监管集群则对他们上报的线索启动快速响应,开展分析、比对和验证,运用‘数据+规则’设立监管项目,形成风险识别、推送、处置、销号的管理链条。”
前不久,专业化税源管理股干部在风险应对中发现某餐饮企业可能存在拆分主体少申报收入的风险线索。监管集群工作人员获悉后,敏锐意识到这种情况不是个例,随即通过检索行业报告、询问从业人员、分析燃气耗用数据等方式,确定了成本结构、利润率、气耗占比等关键指标,锁定了餐饮业违规享受小规模纳税人优惠、不计少计收入等风险。经过提醒辅导、督促整改、约谈警示等措施,12户企业调增销售收入2200万元。
自团队运行以来,截至2025年3月,滨湖区税务局已归集风险线索18条,被纳入上级监管计划的风险线索5条,自主开展监管项目13个,涉及电商直播、资本交易、汽车流通等领域,以及资金拆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出口免税申报等事项,共查补税款3900万元。以汽车流通监管项目为例,针对相关领域拆分开票少缴消费税、低价转让虚抵进项税额、融资租赁虚列成本费用三类新型避税手法,该局制定了涉及7个环节11个税种54类情形的风险防控策略,建立了包含政策、指标、案例、指引在内的“风险防控运行图”,其成果在江苏全省税务系统推广。
以查促管 引导合规遵从
在提炼风险特征、强化风险监管的基础上,滨湖区税务局坚持以查促管,推动完善基础制度、基础流程,着力提升监管效能、实现管理闭环。
“今年以来,我们聚焦个体户、合伙制投资平台、集成电路等辖区重点行业群体,围绕日常管理和风险应对中发现的易发、多发问题,细化制度流程、强化规范指引,促进企业合规经营、健康发展。”薛永刚说。
针对部分个体工商户开具发票不实、进销不匹配、异常发票金额偏高等问题,滨湖区税务局制定《个体户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将风险防控延伸至新办、定额、申报、注销4个基础环节,向纳税人发放《申报规范指引》,累计调整定额1150户次,推送辅导信息386户次,开展申报审核70户次,全过程增强纳税人合规意识和遵从能力。
针对部分投资平台股权交易申报不及时、不准确等风险,滨湖区税务局持续完善相关管理规定,按月进行跟踪对接,动态掌握企业投资变化情况。同时提供精准服务,按需开展政策辅导和提醒,帮助相关企业在财务核算、信息报送和纳税申报上更加规范。
滨湖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高元说,下一步该局还将继续推动监管成果转化为制度规范,提高监管精度,夯实日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