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
1949年,我进入重庆地区税务部门工作。当时,税收征管处于起步阶段,依赖纸质税票、现金交易与人工核对,税收管理员权力较大,存在腐败风险。1951年,我所在县税务局接到举报,称某纱厂曾向税收管理员游某行贿一包金条,行贿人未记清金条的具体数量。面对这一案件,领导交给我一项艰巨的任务——全数带回某纱厂行贿给游某的金条。
我赶紧前往游某家,告诉游某妻子游某已被羁押审查的事实,并讲明来意。我表面镇定,其实心里十分忐忑——金条数量没人清楚,如果游某妻子不全数上缴怎么办?“从收到金条那天起,我们夫妻俩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我真后悔,当初应该坚决劝他还回去。”游某的妻子说。随后,她带我来到厨房,从门后墙上抽出一块松动的砖头,取出一个油布小包,里面包裹着金条。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金条,点收后,我用油布包好金条,马上赶回县局将其原封不动地交给局长。局长清点后说:“不多不少,刚好。”随后立即安排其他同事将金条上缴至国库。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金条数量不是不明,而是组织对我的考验。
“从收到金条那天起,我们夫妻俩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游某妻子的这句话和她悔恨的面孔至今令我记忆犹新。从税几十年,无论环境如何复杂,面临何种诱惑,我始终坚守廉洁底线,对每一张税票、每一笔税款核定都心怀敬畏,以实际行动践行对税收事业的忠诚,守护国家税收公平正义。
1998年,退休后的我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位老朋友因贪污受贿被“双规”的消息。这让我十分痛心,培养一名优秀的干部需要组织倾注大量时间和精力,可贪腐行为不仅摧毁了干部自身的职业生涯,也意味着组织多年来投入的心血付诸东流。于是,我萌生了将我多年来通过剪报收集的反腐倡廉新闻整理成书的想法。从那时起,我持续将收集的剪报内容进行摘编,用10年时间编写出第一版《反腐倡廉警世录》。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两次扩编,并将其印刷成册。这本书有近600页、字数超48万,收录了518起大案要案。
2015年,《反腐倡廉警世录》被重庆税务部门采用,成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学习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杜萌昆在给我的信中写道:“你做了一件大好事。”
我有两个孩子,我常用书中的案例警醒他们——奉公守法是做人做事必须遵守的准则,要严守党纪国法的底线,不为利益所惑。让我深感欣慰的是,孩子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踏实肯干、清白做人。平日里,我也会到社区、消防队、卫生院等地讲廉政党课,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影响更多的人。
(口述者系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退休干部,曾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税务总局“最美税务老干部特别致敬人选”等荣誉;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重庆市文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