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营经济大市浙江省台州市,税务部门持续畅通风险管控链路,创新推出市县两级管理机制,完善“事前研判+事中应对+事后复核”闭环流程,推动风险管理由“分散式”向“集中式”迭代升级。2024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台州市税务局积极强化税收风险应对,帮助全市2000余户民营企业排除了相关涉税风险。
事前研判:多部门会商风险事项
“以往,我们的风险管理事前分析环节主要由各基层风险管理部门完成,由于指标取数口径不清、数据查询权限不全等原因,干部在疑点分析时很难做到‘切中要害’。”台州市税务局第三分局局长汪奇介绍。
鉴于此,台州市税务局组建市县两级风险管理团队,对各项风险任务进行集中分析研判,对政策执行口径标准进行“扎口式”梳理,编制《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指引》。同时,风险管理团队成员聚焦疑点数据产生的模型语句、取数口径,提炼出风险事项关键指数要素,以此作为基层实地核查的主要方向。
“以混凝土行业为例,如何直接掌握企业混凝土生产销售数据一直是征管的难点。部分企业配合度较低,存在故意篡改、删除企业端信息系统记录的生产数据,甚至伪造销售、运输单据的情况。”汪奇说,“此前我们根据水泥、砂石料等原材料的投入量,以同期同行业相同或类似规格建材的价格为依据,对原材料进行‘定量估价’,倒算混凝土产量,但部分企业对此不予认可。”
汪奇说,近年来,他们在搭建混凝土行业风险分析模型过程中明确了6类14项数据指标,将产业链上下游作为风险应对的突破点。在分析环节,税务部门依托住建部门“浙里建”等平台,获取预拌混凝土从“生产端”到“工地端”全流程闭环管理数据,摸清混凝土生产企业产量情况。同时,结合税收数据监控指标,综合研判企业销量是否存在“虚高”和“虚低”的风险。截至目前,已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混凝土行业应对样板,以确凿的证据、精准的数据阻断税务风险全链条传导。
基于事前研判实施路径的探索,台州市税务局建立风险管理事项多部门联合会商制度,广泛联合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社保等部门,联动参与调研摸排、指标验证、案头分析等风险研判流程。截至目前,该局累计召开风险核查联动分析会6次,提出风险任务优化反馈意见40条。
事中应对:打造规范化应对“样板”
风险应对工作是风险防控最为关键的一环。
台州市税务局制定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指引》,不仅明确了5大类、27个方面的工作要求,还阐述了市县两级的业务衔接、提级规则、流转程序、岗责设置等内容。
“工作规程尤其注重‘留痕管理’,对工作底稿、应对台账都提出规范化要求,为我们基层干部规范执行风险任务指明了方向。”汪奇说。
同时,台州市税务局坚持“无风险不打扰、有违法要追究、全过程强智控”,搭建完善风险分类应对体系。针对风险较低的企业,发送风险提示信息,辅导企业自查自改;针对风险疑点指向明确的企业,通过实地核查、纳税评估等方式,引导企业排查风险;针对情况复杂、影响重大的企业,由县级开展交叉应对,或者由市级实施提级应对。
以某银行风险应对任务为例,结合金融行业企业规模大、业务数据多、信息系统杂等特点,台州市税务局组建专项工作小组提级应对。专项小组综合运用案头分析、数据比对、蹲点核查和约谈求证等方式,最终核实省局下的5个发疑点,明确本级5个拓展疑点,实现入库成效7000余万元。
事后复核:压紧压实“要素+实质”双支点
事后复核是风险闭环管理的最后一环,能有效发现事前研判、事中应对等环节的“盲点”。
据汪奇介绍,台州市税务局按照“主办+专家+骨干”方式,组建了风险复核团队。为全面保障复核工作质效,该局紧扣“要素+实质”双支点,实施“县级全量+市级抽查+集中检查+案例评审”全方位风险复盘机制。
“从要素方面检查,指的是从应对动作的完整性、应对结论的逻辑性等方面对应对情况进行面上检查;从实质方面检查,指的是从政策适用的准确性、疑点核查的全面性等方面对应对情况进行深入检视。”汪奇解释。截至目前,全市风险应对有问题率为99.45%;2024年,通过复核累计查补税款400余万元。
在案头复核的基础上,台州市税务局还积极探索“督导式实地复核”。针对疑点未全量应对、应对实质未完成、成效与同批次任务差异较大的应对任务,风险复核团队现场向风险应对人员、审核人员了解情况,建立“进度可查”“整改可溯”的跟踪反馈整改台账,以销号式管理促整改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