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现场:兰考乡村第一印象

2025年05月09日 版次:04        作者:通讯员 付思

“民族乐器之乡欢迎您!”记者一下车,河南省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入口处的几个大字便映入眼帘。往里走,带有曲线形的白墙上画着一幅幅古琴图案,古朴而雅致;朝里看,一条青砖街上满是家庭作坊,有曲径通幽的感觉。站在高处看,村子里基本上都是二层、三层的小洋房。走进一栋挂着“七贤琴坊”招牌的房子,墙上挂的、地上摆的都是各色古琴、古筝。在其中一面墙上,挂着一块由中国农业银行开封分行授予的“信用村”牌子。徐场村村委会副主任徐永顺介绍:“我们这里105户人家,有90户都从事民族乐器及配件生产,家家有作坊,人人都挣钱。”

(本报记者 吴冬亮)

4月23日午后3点,记者走进水木焦桐蔬菜工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由玻璃幕墙隔开的巨大温室。抬头望去,景象令人惊叹——一座座3米高的钢架上,嫩绿的藤蔓沿着绳索攀爬,红绿相间的果实悬垂而下,仿佛一盏盏小灯笼。地面不见泥土,取而代之的是纵横交错的白色管道和椰糠栽培槽。一株株番茄的根系深深扎入槽中,浸润在循环流动的营养液里。整个温室仿佛一个充满科技感的“绿色王国”。“你知道吗,它们连‘呼吸’都是被精确设计的。”水木焦桐蔬菜工厂负责人程开新说。 (本报记者 雷晴)

一体化光伏充电站、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屋顶上熠熠生辉的光伏板、池塘边312米的光伏长廊……走进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乡付楼村,随处可见新能源“电”的身影。与别处不同,付楼村每户村民家屋外都有两个电表箱——一个普通电网电表箱,一个村里用光伏发出的绿电电表箱。“全村每年光伏发电量超过120万度,全村村民都能以低廉的价格用上绿电,普通电网作为兜底几乎用不上。”付楼村党支部书记赵六红自豪地说。 (本报记者 胡冰)

在河南省兰考县万亩高标准农田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轻点大屏幕,全县18.9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墒情、苗情、病虫害数据实时更新。田间密布的气象站、虫情测报灯、墒情监测站等设备,如同农田的“智慧之眼”,实时捕捉着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水分等关键信息,并通过移动5G网络,传输至兰考县5G+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的“智慧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