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泡桐树上长出的花”

2025年05月09日 版次:04        作者:本报记者 贺艳

4月23日,河南省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的万亩泡桐林花开成片。下午2:20,村委会副主任徐永顺开始接待午后的第一批游客。他熟稔地在双耳挂上话筒,左手拿着小音箱,为大家介绍村里发展民族乐器产业的历程。说起村民对焦裕禄的感情,徐永顺掏出手机,向游客直接展示4月10日村民纪念焦裕禄的活动视频。“活动上的乐器和演奏者全部来自徐场村。”徐永顺的眼神里满是骄傲。

当年为防治风沙灾害,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群众种下了大量泡桐树。泡桐板材是制作民族乐器的绝佳材料,而兰考泡桐因根植于沙质土壤,板材透气,透音性比普通泡桐更好。全国90%以上的民族乐器音板都产自兰考县。

堌阳镇下辖的徐场村不大,占地面积约 380亩,却被称为“中国民族乐器第一村”。目前村里有105户人家,其中90户都在从事民族乐器的生产和销售,已形成古筝、琵琶、二胡、中阮等30种乐器的完整产业链。村里每年销售各种成品乐器7.5万台,销往全国各地及海外20多个国家,年产值保守估计超1.5亿元。

32岁的徐亚冲是村里最年轻的古琴斫琴师。2010年,17岁的他南下扬州,拜师学艺,系统学习传统斫琴工艺、音律知识和弹奏技巧。3年后,他返乡创业,现在和妻子共同经营“墨武琴坊”。见到他时,他正在打包快递——上午他在抖音直播销售出一把价值1万多元的古琴,他想抓紧时间寄给广州的顾客。从2024年底,徐亚冲开始自己运营网络直播,坚持每天上午播3小时—4小时,晚上播4小时,“一般晚上走量比较多,一场能卖十几件。”徐亚冲说。

说起网络销售,徐亚冲刚开始的时候踩了不少“坑”。最开始啥也不懂,徐亚冲想找人代运营,结果销量没上去,品牌没打响,钱花了不少。特别难的时候,徐亚冲看着泡桐板材,想起焦书记带领父辈们治“三害”的时候那么艰苦都咬牙坚持下来了,眼前的困难又算啥?现在,徐亚冲自己运营网络直播,也聘请专业主播。线上、线下销售结合,还收获了一批“洋粉丝”。

跟徐亚冲一样,黄梓涵也是兰考本地人,毕业于兰考三农职业学院乐器制造与维护专业,现在是河南豫乐佳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线上运营主管。下午,她忙着和同事编排乐器演奏曲目、设计乐器的展位摆放。记者得知,前两天公司刚寄走十几件复原古乐器和其他民族乐器,5月27日,黄梓涵要随公司负责人参加为期4天的第21届广州国际乐器展览会。

不管是复原还是改革乐器,都需要新技术。黄梓涵告诉记者,公司从外地引入专家团队,提升当地的乐器制作工艺水平。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该公司取得一项名为“古箜篌、竖琴演奏滑音、颤音结构”的专利,申请日期为2024年3月。“焦裕禄书记在兰考广种泡桐树的故事广为人知。我们公司的投资方说,就是因为这个故事,他们才从深圳到徐场村考察,然后才投资的。”黄梓涵笑着说,如果没有这个公司,她毕业后大概率要离开家乡,出去找工作。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和泡桐树一样,徐场村从2014年的国家级贫困村,十年时间,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十年前,村里只有3辆汽车,现在300辆都不止。徐场村目前的状况,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家家有作坊,人人能挣钱,户户是老板,幸福的生活比蜜甜。”说这话时,徐永顺不自觉地抬高了音量。

饮水思源。没啥事的时候,徐永顺会从村里开车20分钟来到焦桐广场,看看焦书记亲手种下的那棵焦桐,在树下说说话,就像是和焦书记拉拉家常。每年清明节,徐永顺都会和村民代表一起,来到焦裕禄纪念园,敬献一束泡桐花。“泡桐树改变了兰考的面貌,也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我们都是泡桐树上长出的花。”

在兰考期间,记者多次到焦桐下仰望。62年前种下的焦桐,现在已经高24.6米。它和徐场村口的万亩桐林一样,深深扎根脚下的土地,持续生长,花开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