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矮矮的,瘦瘦的,头发有些稀疏。
在村卫生室的体重秤上看到106斤的数字时,他西裤口袋里还揣着降血糖的药,医生说他患有Ⅱ型糖尿病,要严格控制饮食。9年前刚回到付楼村时,142斤的啤酒肚,早已消融在扶贫台账和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3000多个日夜里。付楼村也从当年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国家级贫困村”变为名副其实的“零碳乡村”和“中国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示范村”,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非常有名。村民们心里都清楚,这一切的改变都离不开他的付出——赵六红,在家排行老六,是兰考县付楼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兰考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不挣高薪当支书
付楼村位于黄河湾流经处,是个典型的黄河滩区村,守着黄河却用不上水,大部分村民只能弯腰在滩地里种植传统作物,苦苦刨食。那时,赵六红已在外打拼多年,腰间钱包鼓鼓,村里人都知道他不差钱。
2016年,在得知他要回村任村支书时,村民心里全都打着问号,“村支书一个月就1800元,他外面好好的钱不挣,怎么能看上这差事呢?”“他呀,就是没当过干部,图个一时新鲜,还真能让咱们不受穷吗?”面对一声声质疑,赵六红不解释。担任村支书后的第一件事,他就筹建粉条加工厂。为此,他以个人名义贷款100万元,“那个时候的100万元,算得上一笔巨款了。”村民说。
哥哥姐姐轮番劝说,也没能拗得过这个倔强的老幺。接下来,建完粉条厂开始搞养殖,赵六红带领村民兴办产业的脚步一刻都没有停歇过。在了解到湖羊养殖市场前景好,村民养羊意愿强后,他立即对接县里一家养羊龙头企业,为6名贫困户建设6个光伏羊棚。目前,付楼村已成为兰考县重要的种羊养殖基地。
说起当村支书这些年来最难过的事,赵六红的眼眶竟红了好几圈。原来,当时县里征集盖大棚的村民名单,听说每个大棚能获得6000元补贴,200多户村民争先恐后地报了名。但在村里正式确定盖大棚名单时,报名人数却“断崖式”跌到了“零”。通过挨家挨户找村民了解,他才知道大家的顾虑:一个大棚除去补贴,每家还要掏1.7万元,谁家都拿不出来。于是,赵六红开始东奔西跑找贷款,贷不下来的就自己垫。终于,16个崭新的大棚出现在了农田里。第二年,不仅鼓了农户腰包,还带动了村民就业。
黄河岸边种“太阳”
“俺们这儿地处兰考西北风口,全年阳光有效利用时间达1200小时。”赵六红暗暗下定决心:要把太阳变成钱。从邀请国家电投专家实地勘测,到走家入户讲解绿电的好处,他嘴皮子都快磨破了,掰着手指给农户算了笔账:“屋顶装光伏板,发的电自己先用,用不完的电还能换钱。每户村民一年能多挣1600多元,相当于咱多种了1亩地,这不是闭着眼睛挣钱是啥。”
经过几年的发展,村集体成立兰考县富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全村新能源运营主体,每年可增收10多万元。整村光伏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所发绿电50%以上实现就地消纳,保障全村80%以上用电。农户100平方米的光伏,每年可免费使用4000度电,实现整个采暖季“不花钱”用地暖。
在此基础上,在赵六红建议下,国家电投在村里白鹭塘四周搭建了一圈光伏长廊,312米长廊上铺设了429块光伏板,集亮化、污水处理和养鱼于一体,发出的绿电一部分驱动污水处理器,将村里的生活污水转化成湖水用来养鱼;另一部分作为夜间亮化工程动力,点亮付楼村每个漆黑的夜晚。除了光伏长廊,付楼村还打造了光储充一体机柜,光储充车棚配有10个充电枪,既能给车充电,也能在村里用电高峰期通过V2G设备变身“充电宝”供电,引来了十里八村的人参观学习。“村里2022年有了第一台新能源车,到现在已经有20多台。充电方便,省钱又省事,这不比油车强啊。”他指着一台正在充电的比亚迪新能源车,骄傲地说。
与村党支部紧挨着的,是依托国家电投规划打造的“零碳乡村”青少年研学基地。“这个基地我们投资了400多万元,就是为了给娃娃们科普新能源光伏知识。他们自己动手做的新能源风车,做好了就能带走。”赵六红的话简单、质朴却又掷地有声,“能源革命要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