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在政策推动与需求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消费市场活力持续迸发。最新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2%。其中,线上互联网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4.7%。在这一背景下,即时零售需求大幅上扬,京东旗下即时零售平台京东七鲜的线上整体订单量同比增长接近110%。
清晨,阳光洒在古城西安的城墙上,背着轻便背包的游客赵先生刚办理完酒店入住手续。他这次“轻装出行”,没带太多生活用品,此刻通过手机上的即时零售平台,下单了遮阳帽和当地特色小吃。不到半小时,骑手便将商品送到酒店前台。在重庆洪崖洞,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来自上海的许女士一家正沉浸在山城夜景中,忽然发现孩子的驱蚊液用完了,她迅速打开即时零售平台,搜索附近药店下单。当一家人在观景台拍完照,转身便拿到了配送员送来的驱蚊液,丝毫没有耽误继续打卡游玩的行程。
这些融入文旅场景的即时零售服务,正是当下消费市场变革的生动缩影。即时零售是通过线上平台下单,由本地门店或仓库通过极速配送(通常30分钟—1小时达)实现商品到家的零售模式。其本质是零售新业态与消费新模式的结合,强调“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和“高时效性”。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达6500亿元,同比增长28.89%;预计2030年我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
即时零售的火爆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在旅游出行场景下,“轻装出行”成为新潮流。以往,游客出行往往需要携带大件行李,不仅行动不便,还可能因准备不充分影响旅行体验。如今,即时零售让游客只需轻松抵达目的地,便能通过手机下单,短时间内获得所需物品,这种便捷性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高效旅行的追求,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更加从容自在。
数字技术的进步为即时零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的精准分析、物联网的智能连接,让线上线下融合成为可能。旅游目的地的商家通过数字化手段,能够实时掌握库存信息,精准分析游客的购买偏好,及时调整商品种类。游客则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轻松浏览周边商家的商品信息,下单后还能实时追踪订单配送进度。同时,数字平台的持续投入也功不可没,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等平台不断优化即时物流体系,布局前置仓,利用先进的算法将订单与商家、骑手进行高效匹配。无论是清晨游客急需早餐,还是深夜想买夜宵,都能看到骑手们奔波在配送的路上,将商品准时送达酒店或景区。
政策层面的支持,也为即时零售的发展提供了助力。2024年11月,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支持到店与到家协同发展,推广线上线下融合的即时零售,探索“店仓一体”“预售+集采集配”等新模式。此外,近年来“半小时生活圈”“15分钟生活圈”的建设,推动商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缩短了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让即时零售的“近”和“快”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日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2025年一季度物流运行数据,即时零售、直播带货等新兴电商模式发展势头不减。一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7%,比1月—2月提升0.7个百分点。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管理系副主任彭春表示,新业态持续发力,带动了物流需求稳步提升。
伴随着即时零售的快速发展,相关经营主体潜在的税务风险也值得关注。国家税务总局宁夏回族自治区税务局货物和劳务税处副处长冯勇分析,即时零售涉及平台、商家、骑手三方协作,交易模式的复杂性易引发税务风险。在实际业务中,平台若对销售收入和服务收入计算不准确,在申报纳税时会引发风险。对于商家而言,一些小微商家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专业的税务知识,容易漏缴或少缴税款。
余姚市税务局税政一科负责人在工作中发现,部分平台公司为了账面“规范”,指使骑手到其他个体工商户开具劳务发票给平台公司,作为平台公司支付劳务费的依据,这种操作属于虚开代开发票的税收违法行为。此前,某骑手将10万元的劳务收入拆分,通过5家个体工商户开具发票到平台公司,相关当事人均被税务机关处罚。
“在即时零售等消费新业态发展过程中,如果税务风险长期得不到有效防控,在一定程度上会反过来影响新业态的发展。推动即时零售等消费新业态健康发展,需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引导经营主体依法纳税、合规经营。”冯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