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税务:唤醒“沉睡”的数据

采取“制度+工具”的方式,让散落的数据碎片在治税场景中重获新生
2025年05月12日 版次:01        作者:本报记者 陈显信

日前,一场汇聚税务、财政、数据、资规、住建、市监、公安、发改等29家税收协作机制成员单位的涉税信息共享工作推进会在西安市政府举行。此举将进一步加大部门间涉税信息共享力度,推动税收治理向“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转变。

今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西安市税务局针对基层普遍存在的用数水平不高、治理成效不明显等问题,采取“制度+工具”的方式,进一步整合税费数据资源,拓展数据应用场景,让散落的数据碎片在治税场景中重获新生,提升基层税收数据管理与应用水平。

数据管理员激活征管“末梢神经”

西安市税务局在日常调研中发现,部分基层税务干部对税收大数据创新应用认识不足、掌握能力不足,以数治税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等问题。

对此,西安市税务局把强化税务干部以数治税实践作为全面提升税收数据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抓手,出台《数据管理员制度》,在市局各业务部门和各区(县)局风险管理部门设立数据管理员,承担数据采集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应用管理、数据资产管理、数据安全管理等职责。同时,建立全市统一的数据采集、加工、治理、应用标准,横向理顺部门间数据管理的工作职责,纵向打通市、区两级数据管理工作链条。

“《数据管理员制度》以基层税务干部视角,简明扼要地将总局、省局、市局关于‘税收数据供应、税费保障、数据质量管理、外部数据共享和应用’等内容融合起来,既规定税务管理员的岗位职责,阐明‘要干什么’以及‘具体怎么干’,又将专业重点的数据管理内容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就像一本简明的操作手册,税务干部轻松就能实现数据管理‘入门’。”西安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局长马军锋说。

“我们以数据管理员为抓手,打通了税收征管的‘末梢神经’,让税务干部积极参与到数据管理工作中来,实现了数据管理‘以点控面’的目标。”西安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工具箱“三件套”破解“数据烦恼”

用数人不知数据来源、不会查找数据、不懂使用数据,一直都是基层税务部门“聚数”“用数”两大关键环节的“肠梗阻”。

为解决这一问题,西安市税务部门依托大数据云平台嵌入孵化数据工具箱“三件套”——索引库、指导库、应用库,解决了各业务部门找数、取数、用数难题,让各层级税务干部懂“找”数据、能“套”模板、会“用”结果。

据了解,索引库是包含数据资源目录、统一查询口径、数据分析应用在内的标准化数据使用指南。即通过持续开展数据共享交换,将省、市、县(区)三级内部数据、第三方外部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纳入全市大数据资源库,打造的标准化数据资源目录。

指导库是针对各业务部门数据需要频繁、统一的“要数”场景提炼规则,根据业务逻辑、数据逻辑,打造出的标准化查询统计口径。目前指导库已经建成了28项登记类、4项认定类、18项申报类、1项征收类、1项优惠类业务口径、数据来源和取数口径等。

应用库则聚焦“聚数、管数、用数”,从丰富数据资源库存、优化数据生态质量、强化数据成果转化入手,高质量推进数据分析成果转化,形成了标准化数据分析应用模型。

“孵化数据工具箱‘三件套’很好地解决了各业务部门找数、取数、用数难题,帮助税务干部迅速了解数据资产情况,掌握各类数据口径及数据查询统计提示语,巧用数据标签定制数据指标模型。”西安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副局长韩臻表示。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数据共享催生56个新业务场景

今年以来,西安市税务局依据税务总局“供聚管用”税收大数据体系建设,紧紧依靠西安市政府协税护税常态化机制,充分利用外部门数据,统筹推进跨部门综合治税,形成了“用数据找税源、用数据促收入”的工作格局。

前不久,西安市长安区税务局以利用取水量核定书加强水资源税征管的业务场景为驱动,运用直接比对法,将定期从水务局获取的企业取水量核定书数据与核心征管水资源税申报明细表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发现623条未及时申报缴税风险疑点,随即提醒220户纳税人按时缴纳水资源税,入库税款1690万元。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20个区(县)局充分发挥“聚数、用数”主观能动性,实现了64个区级部门18.69万条涉税费数据共享,累计创建56个区级用数业务场景。通过开展数据分析比对,实现提示提醒纳税人自行查补、评估检查缴纳入库税款及滞纳金1.83亿元,成效明显。

西安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从税务干部“教方法、提素质、强支撑”入手,全面推行数据管理员制度,定期收集市区(县)局数据需求、应用需求、指标需求,分条线开展新技术、新系统、新方法的数字化素养培训,培养更多懂业务、能分析、会加工的数字化复合人才,推进“人机结合、数实融合”有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