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门源回族自治县税务局征收管理股股长包玉芬,生于门源,长于门源,奉献于门源。这位“全国先进工作者”犹如高原的一株油菜花,平凡而坚韧地绽放在家乡的土地上,花香弥漫于纳税人缴费人心里。
服务农牧民的心一直没变
门源回族自治县是青海省重要的畜牧业示范基地,全县总人口16.23万人,其中农牧民12.6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7%以上,农牧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等经营主体众多。很多农牧民对税收政策不太了解,制约着这些经营主体的发展。从小生活在这里的包玉芬始终惦记着农牧民的发展,从事税收工作20年来,她的岗位从办税服务厅窗口“台前”变为征管“幕后”,但真诚服务农牧民的心一直没变。
包玉芬最难忘的是一位叫桑杰的牧民。5年前,生活在距门源县城70多公里的珠固乡的桑杰,了解到规模养殖有政府补助,就想创办一家合作社。他到办税服务厅办理登记时,得知后续还要办理申报、发票开具等,没上过几年学的桑杰连连摇头:“这个合作社还是不办了。”
那时包玉芬是门源县税务局办税服务厅负责人,她看到了桑杰沮丧的神情,于是上前安慰他:“您放心,遇到不会操作的业务我们会给您提供一对一辅导。”
她耐心的讲解和温暖的话语,打消了桑杰的顾虑,桑杰登记创办了门源县珠固初麻院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一次次上门辅导,一份份红利账单,在包玉芬和同事的帮助下,合作社平稳发展,生意蒸蒸日上。“现在,合作社有100多头牛和300多只羊,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以上。”桑杰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担任办税服务厅负责人期间,包玉芬注重服务细节,推行“群众事项代办制”,为无法网上办税以及因路途遥远不便实地办理涉税业务的农牧民提供来电帮办和资料容缺办理服务。走上征收管理岗位后,她建立涉农牧数据联合分析机制,拓宽税收征管数据获取渠道,提升对辖区内农牧行业税收服务监管的质效。
农牧民看不懂宣传手册,看不懂网上办税的操作流程,包玉芬就带着同事制作操作视频,上门手把手教,直到农牧民学会。在包玉芬和同事的努力下,如今,全县超过95%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熟练掌握了网上办税流程。看着农牧民脸上幸福的笑容,包玉芬感到无比欣慰,她说:“税收工作的获得感,就写在农牧民的笑脸上。”
“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地方改起”
2021年,包玉芬担任门源县税务局征收管理股股长。2024年是发票电子化改革重要的一年,包玉芬所在的征收管理股牵头负责改革落实工作。这项工作一头连着国家税收改革的美好愿景,一头连着群众对税收工作的殷切期盼,改革工作一开始,包玉芬心里就牵挂着门源县的农牧民。她到辖区农牧企业开展调研,了解到门源县有不少藏族群众,许多家庭农牧企业分散在离县城几十公里的牧区。她牵头组建税收志愿服务队到农牧企业走访,服务队将改革措施翻译成藏语,让藏族农牧民更容易理解,还手把手教他们开具电子发票。走访中,她记录下每户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用票需求,走访完企业,包玉芬记了35页纸。
有一次在卡子沟村走访时,包玉芬了解到村里制作手工奶制品、手工刺绣的农户有50多家,但绝大多数是老人,由于文化程度低而且行动不便,他们不知道怎样代开发票。于是她向县局提议,在卡子沟村设立“税银驿站”便民服务点,惠及周边11个村,让“税收为民”从文件规定走到村头小巷。
“家门口有了办税点,有专人指导怎么代开发票,再多的订单都不用担心了。”一位制作奶制品的老人感叹便民服务措施带来的好处,包玉芬也幸福感满满:“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地方改起。落实税收改革措施,归根到底是为了纳税人办税更方便。”
谈及未来,包玉芬说:“我将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职责使命,把税收工作融入服务群众、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去。”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群众,包玉芬与千千万万名税务干部一样,继续奔走在从税路上,一路生花,芬芳洒满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