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机构优化调整要求,2025年2月,重庆税务系统43个基层税务局的纳税服务科和第一税务所完成合并,组建成“新一所”。“新一所”长什么样,机构优化带来了哪些“化学反应”……记者近日实地走访了重庆两江新区税务局“新一所”。
重庆两江新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许晓侬介绍,聚焦纳税服务科感知税费诉求有“时差”、办税服务厅调度全局服务资源有难度、服务与管理有脱节等问题,该局从2024年4月开始探索“新一所”建设,将原来的纳税服务科和第一税务所(办税服务厅)两级机构一级统筹。目前,“1+1>2”的效应已经显现。
消除重复岗责 人力资源更优
“‘新一所’致力于打造效能导向岗责体系,将原来分散在两个部门的26个岗位重新定岗、定责,赋权至8类岗位,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成功释放出冗余的人力资源。”两江新区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唐德薇介绍,在机构优化前,办税服务厅和原纳服科有3个岗位重复,机构优化后,对这些岗位进行调整,将3名原纳税服务科税务干部投入到提升税费长效治理效能的项目中。
“原本我在科里负责承办12345热线转办的税费诉求,办税服务厅也有专人负责线上线下投诉的受理解决,两个岗位的业务性质类似,接到投诉内容重复率也较高。”原纳税服务科税务干部胡瑞庆介绍,“新一所”把所有投诉处理类业务都并入营商环境小组权益保护岗扎口管理,显著提升了投诉处理的时效和质量。而他本人则被调动到人力紧缺的清税注销窗口后端支持岗,负责业务数据的深度分析、部门协调沟通和疑难事项处理。
机构优化调整前,两部门还面临着对涉税专业服务机构管理交叉、脱节的问题。纳税服务科和办税服务厅都设涉税专业服务机构管理岗,前者负责涉税专业服务机构资质审核、信用管理等事项,后者则对涉税专业服务机构的办税行为进行直接规范与管理,但由于部门职能边界模糊,时常出现重复管理和管理空白的情况。
“‘新一所’制定了《涉税专业服务机构管理工作规范》,还新增了涉税专业服务机构管理岗的培训职能,有效弥合了这方面的管理职责缝隙。”胡瑞庆介绍,“原本分散在两个部门的职能现在一岗集成,腾挪出的1名税务干部就投入到税费服务中心的团队中。”
“过去,我们还有1名税务干部专门负责纳税服务规范管理、12366热线和征纳互动运行质效的监督工作,而实际上办税服务厅各业务组长也承担了这部分的前端工作。”原纳税服务科副科长李星涛说,“‘新一所’征纳互动运营中心,整合了12366热线、征纳互动和在线咨询三个业务板块,管理层级进一步压缩。”
通过岗责体系重构,“新一所”实现了人力资源从“前端重复配置”到“中后端精准赋能”的结构性转化,数据分析、精准推送、后台管理等中后台税务干部占比从20%提升至50%,增强了税费数据治理、风险应对和政策落地的全链条支撑效能。
减少中间环节 诉求响应更快
机构优化充分放大了重庆市两级管理的扁平化优势,进一步减少了中间环节和传导流程,“新一所”对税费服务的感知能力更强,对一线诉求的响应效率明显提升。
第一税务所所长汪强介绍,机构优化前,办税服务厅(一所)主要负责辖区内税费的直接征收和服务工作,在一线接单干活,办理一项项税费业务,不具备管理服务的职能。
“大厅负责一线服务,纳服科是对服务的再管理。一线情况和‘再管理’的分离,导致纳服科对一线问题诉求的感知力不足,管理不够精准、及时。”原纳税服务科科长李勇说,“新一所”成立后,服务和管理融为一体,触发了“化学反应”。
“以精准推送工作为例,以前纳税服务科是‘自上而下’推送政策发布、节点提醒等内容,精准度、时效性方面都有欠缺。”汪强介绍,相当数量的纳税人缴费人实际上是习惯性进厅。分析其潜在进厅诉求后,他们对这部分人群涉税行为进行“画像”再细化标签,然后通过征纳互动平台精准推送网上办税渠道和操作流程。试行3个月后,进厅办理日常申报、登记变更等业务的人流量显著减少,真正变被动接收为主动管理。
据统计,“新一所”成立后,2024年两江新区税务局开展精准推送723511户次,网上办税率从2024年3月的61.5%提升至目前的76.22%,2024年线下办理业务18.4万笔,同比下降20.2%。
除此之外,“新一所”还日常直联市局纳税服务处和总局纳税服务司,政策传导、请示汇报、解决问题更直接、高效。2024年6月,由于不清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中关于委托外部研发费用的扣除比例和研发项目立项验收的相关程序,区内某科技型中小企业遇到申报困难。“新一所”接到企业诉求后,凭借直联所优势,直接与市局纳服处沟通,市局迅速调配业务骨干协助核实数据,指导“新一所”为企业梳理出清晰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申报优化方案,当天即帮助企业顺利完成申报。截至目前,“新一所”向市局直接反馈并解决问题12个,推动市局层面从点到面完善工作机制3项。
加强“需求侧”研究 全局思维更强
“新一所”成立以来,从服务“需求侧”出发,集中力量加强一线服务数据分析,形成纳税服务运营周报,复盘工作实效、梳理问题堵点、找准工作抓手,并将运营周报贯穿税费诉求的“感知—收集—响应—监督”闭环管理全流程。
汪强举了一个例子,在2024年11月的第一期周报里,他们通报了鸳鸯税务所解决某商贸公司信用修复诉求的案例。该公司财务人员记错了农产品进项发票抵扣期限,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勾选抵扣,导致增值税申报数据异常被扣分。鸳鸯税务所干部辅导其完成抵扣、更正申报,并同步提交信用修复申请,然后举一反三,梳理出同类发票事项易错点推送给全区商贸企业。“这个案例发出后,各税源所反馈在实际工作中类似情况较为普遍。由此,我们推动建立了包含问题企业筛查、一对一帮扶、跟踪反馈、定期复盘优化等内容的企业信用管理长效机制,保障信用修复工作高效开展。”汪强说。
据统计,“新一所”已编发26期运营周报,梳理热点问题216个,推动建成完善“税务+街道”税费争议共治点等7项机制。
聚焦问题诉求,“新一所”还推出“税费会学堂”纳税服务品牌,集结各科所业务骨干打造学堂讲师团,基于运营周报分析的税费诉求,每周定向开办主题课堂。
“‘税费会学堂’能精准感知到纳税人缴费人的真实诉求,在课程内容、频率设置上,更有针对性、时效性。”李星涛介绍。比如,“新一所”将在大厅接受过处理处罚的纳税人名单按属地归集到各个属地税务所,找出处理处罚量最大的税务所。随后,联合该税务所组织针对性辅导,由税务所业务骨干主讲涉税风险防控专题,并同步通过税企互动QQ群等渠道,将课程内容推送给名单内4000余户纳税人。按照此方式,“新一所”还筛选出被多次举报不开票的商家,围绕政策规定、开票流程开展“税费会学堂”。培训后,这些商家的不开票投诉率下降82%,税法遵从度明显提升。
“机构优化调整切实提升了基层税务干部的全局思维,也带动了税费征管效能的整体提升。”许晓侬表示,重庆两江新区税务局将继续以机构优化为着力点,持续深化岗责体系优化和服务流程再造,推动基层税务机构从“事务执行型”向“效能引领型”转变,让改革成果切实转化为纳税人缴费人看得见、摸得着的便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