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39载税月春秋,我回到了梦想起航的地方。那是古城扬州的一座依江而立的小镇,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纵横交错的河网,编织出灵动的水乡图景。在这里,渡船成了连接人们生活的纽带,而渡口则是乡愁和归期的守望之地。
回溯至我的青少年时代,生活和求知的脚步,引领我穿梭于众多渡口之间,或跨浩浩长江,或渡悠悠运河,抑或越过那些隐匿在水乡深处不知名的河流。在记忆的星河里,高中时代频繁往返的田桥渡口,在我成长的青春岁月里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横穿夹江,是乡镇间互通的重要渡口,更是我在家与学校间奔波的重要驿站。
退休之后,回首往昔,那渡口的人和事依然历历在目。渡口的两位船工师傅,一位鬓角染霜,一位正值壮年。他们驾驶一艘老式帆船,主要靠风力前行。正常天气下,帆借风力,渡船轻快又稳当;如遇大风天气,他们则会使出浑身解数,与大风周旋,护乘客安全渡江。
记得那个风雨交加的深秋午后,江面波涛汹涌,渡船在岸边随波起伏。渡口小屋内,陆续聚集起一批等待过江的学生,大家焦急地望向门外,祈望风雨暂歇。船工师傅们密切观察天气,寻找可以发船的时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等后,年长师傅招呼大家抓紧上船,年轻师傅则冒雨跑上江堤,察看是否还有匆匆赶来的学生。在船上,两位师傅安排我们在船舱两侧坐好,并叮嘱大家抓牢船舷,不要走动。一切妥当后,两位师傅默契配合,麻利地解缆、撑船、升帆、把舵。借着强劲的风力,渡船像离弦之箭直奔夹江南岸,在渡船侧前方,我看到了几只江豚跳跃着“护卫前行”。
在上百次的夹江摆渡中,那是风浪最大的一次,也是速度最快的一次,更是令我最难忘的一次。
随着时代的发展,江上桥梁多了,江河隧道多了,传统渡口在人们日常出行中的作用明显减弱,田桥渡口也已停摆。如今路过夹江,我望着渡口的方向,已不见当年的船工,虽有些失落,但心存感恩,毕竟那是我通往外面世界的重要站点。
(作者:国家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司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