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财税政策协同 大力提振消费

2025年05月21日 版次:05        作者:李春根 张昌柱

今年“五一”假期,全国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6.3%,以旧换新备受欢迎,服务消费持续升温,餐饮文旅市场红火。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消费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国内消费市场规模巨大,但仍存在结构失衡、供需错配等发展问题,有必要加快形成“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意愿增强—消费层级升级—消费能力再提升”的正向循环,系统性激活消费潜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加强财税、金融、产业、投资等政策与消费政策的协同,促进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构建更加有利于促消费的政策体系”。笔者认为,落实相关部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推进税制改革,提升消费能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通过税制改革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居民减负,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一方面,持续优化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制度。基于中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特征,重点提升中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需构建与收入水平挂钩的动态扣除调整机制。如借鉴日本的做法,探索将照护支出纳入扣除范围,缓解“421家庭”经济负担,释放银发经济消费需求;对于多孩家庭,探索将学前教育费用纳入扣除范围,并适度提高婴幼儿照护费用扣除标准。另一方面,利用税收工具鼓励多元增收。针对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来源单一、收入增长受限的问题,建议适度下调劳务报酬所得税率,在年度汇算时给予一定减免,以鼓励中低收入群体通过兼职、从事临时工作等多元化途径拓宽增收渠道。

筑牢民生保障根基,增强消费意愿。应从税收和社保两方面协同发力。在税收方面,支持养老托育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发展,如继续落实好《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等规定的各项税费优惠,以及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通过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既保障养老托育服务持续供给,也稳定就业岗位和强化从业者收入保障,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同时,支持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如探索建立与行业类别挂钩的阶梯式增值税留抵退税机制,根据不同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资金周转需求等特点,设定差异化的退税比例和门槛,允许企业按生产经营状况灵活选择退税周期;进一步优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降低科技型企业运营成本,培育新兴就业增长点。在社保方面,近年来,灵活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针对其社保参保率不足的问题,可建立社保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通过根据个人收入水平、就业状况和连续参保年限灵活调整补贴标准,精准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以更好地夯实其收入预期,有效提升其消费意愿。此外,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对低收入群体实施阶梯式财政补助,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补助力度,适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险补贴标准,减少养老、医疗支出对消费的挤出效应。

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一方面,强化市场监管与权益保护。如设立消费维权专项基金,支持集体诉讼、公益诉讼等多元维权方式,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探索建立电商平台消费信用评价机制,对守信商家提供流量扶持、便利化办税缴费举措等激励措施。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如设立专项发展基金,补贴相关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推动新型消费加快向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升级。在绿色化方面,可考虑放宽节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消费品以旧换新条件,优化能效认证等级及阶梯补贴机制,进一步提升智能家居家电、绿色建材的市场普及率。

(作者:李春根系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张昌柱系江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