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华玻璃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闫湘:

纳税信用就像玻璃,越擦越亮

2025年05月23日 版次:04        作者:本报记者 孙丽娜 裴石明

“作为企业第二代传承人,面对更具挑战的市场环境和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我们既要诚信立业,也要开拓创新,握好传承接力棒——业务上如此,税务管理上亦如此。”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137届广交会上,山西大华玻璃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华玻璃)代表晋中市的玻璃器皿行业企业参展。在玻璃器皿展区主通道位置,大华玻璃16个展位上摆满造型精美的玻璃器皿,吸引来往客商驻足观赏。20多年前,大华玻璃第一次参加广交会时,只争取到一个半展位,还是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20多年的展位变化,是晋中市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历经大浪淘沙市场洗礼的一个缩影。

祁县玻璃器皿以人工吹制而闻名,产品出口到欧美、中东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伴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祁县玻璃器皿行业第二代传承人面临着行业产量有限、生产成本高昂等多重挑战。“作为企业第二代传承人,面对更具挑战的市场环境和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我们既要诚信立业,也要开拓创新,握好传承接力棒——业务上如此,税务管理上亦如此。”大华玻璃总经理闫湘说。

“转型这件事我们这一代不做,等着谁来做”

在大华玻璃的展厅里,五彩斑斓、样式各异的玻璃器皿像艺术品一样陈列着。闫湘拿起一只精美的高脚杯告诉记者,别看设计简单,人工吹制的玻璃工艺精致、透光性好,在国外能卖到2000元人民币。

“1990年前后,祁县的玻璃器皿小厂房遍地开花,伴随着草根创业热,我父亲闫保平从玻璃厂辞职,创办了大华玻璃厂。”如今,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大华玻璃已经成长为国内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的龙头企业,产品覆盖酒具、蜡台、花瓶和风灯等8大类6000余种款式,出口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先后获得“山西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

玻璃器皿制造属于传统行业,闫湘的父亲在2000年的时候就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政策要求,带头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生产污染。2006年,在继承手工吹制玻璃制品精髓的同时,大华玻璃首次引进了全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初步的生产和工艺转型。闫湘坦言,近年来,随着人工吹制玻璃大师傅逐渐老去,祁县玻璃器皿行业第二代传承人面临的转型升级形势更加严峻。“当下的转型是为了适应智能制造的趋势。如果转型这件事我们这一代不做,等着谁来做?”闫湘说。

2017年,闫湘回到大华玻璃工作。“回到企业的头几年,我在生产、销售和财务等岗位都轮岗过,就是想摸清楚公司生产和经营运转的整个流程,为后续谋划转型做准备。”闫湘说。2020年,大华玻璃在前期全自动化生产线的基础上,投资3.68亿元,引进了采用智能控制系统的高端设备。同时,公司引进20多位研究员,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

“后来,我们发现从国外进口零件非常不方便,且费时费力,便自己制造机器零件,将进口设备国产化,并在机制生产工艺上寻求突破,从料质到造型,竭力做到与人工吹制相媲美。机制玻璃器皿目前也已经成为大华主推的拳头产品,日出货量是传统手工吹制的几十倍。”闫湘说,他还将带领大华玻璃积极探索“互联网+”的营销发展模式,开展跨境电商业务,不断适应未来趋势。

“守好纳税信誉,是传承人的重要责任”

刚刚接手企业时,闫湘在财务部门轮岗过,所以他对财税管理工作十分熟悉。在他看来,良好的税务信誉是企业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赢得合作伙伴信任、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守好信誉是传承人非常重要的责任,其中也包括纳税信誉。”闫湘说。

闫湘告诉记者,公司在和一些外国客户打交道时,偶尔会遇到对方拖欠货款、利用第三方付款的现象,影响了资金流。因此,大华玻璃注重构建信用制度,引入“信用保障”概念,在评估客户交易信誉的同时,高度重视自身信用建设。“纳税信用就像玻璃,越擦越亮。近5年来,我们的纳税信用级别一直保持在A级,从侧面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闫湘说。

闫湘介绍,在日常经营中,他们经常与不同国家的企业打交道。其中,新加坡、以色列是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泰国则是以间接税为主,不同国家的税率、税基和税收优惠等存在显著差异。不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税收法规,就可能因申报错误或政策变化引发税务风险。同时,在监管部门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下,一些细节性问题需要格外注意。以财务票据为例,按照相关政策要求,报关单与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内容必须完全一致、规范填写,如果产品名称、规格和单位等信息出现疏漏,就会影响关税及出口退税。

“要防控这些风险,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闫湘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经组建了专业财务团队,设计应对国际税务问题的财务架构。对于财务管理的流程、制度和岗位职责,大华玻璃制定了严格的制度。与此同时,公司还会根据实际经营和市场变化的需要进行岗位补充。前两年,大华玻璃增设了税务管理岗和专门负责出口退税核算业务的专业会计,完善内控机制,并且通过第三方机构强化财务审计,不断提升财税管理的合规性。据悉,自2020年以来,大华玻璃累计获得出口退税超过2400万元。

“在税务管理上,大华也要做标杆”

300多年前,晋商开辟了贯通欧亚大陆的“万里茶道”,将风味绝佳的中国茶带向世界,同时也引进了国外的玻璃制品及其制作工艺。从此,这门手艺在祁县生根发芽,代代相传。如今,借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祁县已逐步成长为全国最大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闫湘告诉记者,由于地缘政治、技术冲击、“双碳”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等,他们这代人面临的行业发展环境与当年父辈们创业时已经截然不同。“因此,在提升自身能力、管理好自家企业的同时,带动整个行业一起协同发展,共同应对新的挑战,也是我们这代人必须承担的责任。”闫湘说。

在行业发展方面,大华玻璃已经率先引进智能化生产线,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树立了榜样。作为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单位,大华玻璃还主动承担起制定行业标准的重任,参与起草制定了“玻璃器皿高脚杯”“玻璃器皿杂件”“玻璃器皿原料”三大技术标准,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在税务管理上,大华也要引领行业标准、做标杆。”闫湘介绍,大华玻璃与祁县税务部门共同推动“服务玻璃器皿专业镇高质量发展”税企座谈会常态化,定期组织祁县玻璃器皿行业企业财税管理人员,就外贸交易过程中的涉税难题和风险防范,开展集中探讨。“尤其是在近段时间外贸发展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抱团取暖’,共同进退。”闫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