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改进“吹哨人”制度 规范涉税举报

2025年05月26日 版次:07        作者:刘攸迪 张莉 苏梦杰

近日,美国国内收入局举报办公室发布了一份3年期的“吹哨人”运营计划,希望通过改进对“吹哨人”的管理和保护,提升打击税务违法行为的效率,减少税收流失。

首部“吹哨人”法案已有200多年历史

“吹哨人”一词最早起源于英国,指的是警察发现案件时吹响哨子引起民众及同僚注意的行为,现指举报揭发违法违规行为的人。

1778年7月30日,美国通过了首部保护“吹哨人”的法案。1867年3月,美国颁布了首部涉税违规“吹哨人”相关法律。2006年,美国国会颁布的《税收抵免与医疗保健法案》第406条规定,在美国国内收入局设立举报办公室,负责分析“吹哨人”提交的信息,裁定“吹哨人”所做贡献并发放奖励。

数据显示,自2007年以来,举报办公室依据举报线索成功追缴逾74亿美元税款。举报办公室主任约翰·辛曼表示,有效的举报信息是税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税法有力执行,并对税务违法行为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

在提升举报信息有效性方面,美国国内收入局主要依靠严格信息标准、打通协作渠道和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等措施。例如,“吹哨人”需提供未通过公开渠道或政府已有调查获得的原始信息,如内部文件、交易记录或独家分析等。若信息已被媒体报道或政府已知,则不符合奖励条件。举报信息需包含被举报方的身份、违法事实细节及证据链。

美国国内收入局还与司法部、证监会等部门共享信息,利用多领域专业知识交叉验证复杂案件,确保案件真实性。对恶意举报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行为还有严格的处罚措施,降低滥用“吹哨人”制度的风险。

逐步调整“吹哨人”制度

自2024年以来,美国国内收入局举报办公室对该机构的人员架构、业务流程、数字技术和协作机制4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2024年3月,举报办公室优化了“吹哨人”原始信息奖励申请表和奖励裁定保密评估报告表。原始信息奖励申请表重构了原有表格的逻辑流程,扩展了可填写的数据字段并增设二维码,强制要求“吹哨人”提供可验证的结构化信息,避免模糊指控;奖励裁定保密评估报告表则规范了对“吹哨人”贡献的评估标准。此外,2024年,举报办公室还修订了《国内税收手册》及《“吹哨人”程序指南》,明确支付“吹哨人”奖金的流程,并为《信息自由法》的修订提供了指导意见,加强对“吹哨人”信息的控制和保护。

2024年9月,举报办公室对人员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将“吹哨人”初始奖金的评估方从美国国内收入局的小型企业和自雇人士税务管理中心整合到举报办公室。举报办公室还新增了36名员工,重点负责通知“吹哨人”相关事项、分析“吹哨人”信息数据和管理奖金等工作。

举报办公室对“吹哨人”信息系统进行了数字化改造,一方面开发奖金申请线上门户平台,简化信息提交和奖励申请流程;另一方面建设新的奖金管理系统,精准筛选高价值案件,推动其快速进入案件处理阶段。

此外,举报人办公室还加强了与国内收入局其他部门、首席法律顾问办公室及其他“吹哨人”项目的合作,将举报办公室的各项改进举措写入《国内税收法典》第7623条的更新内容,并纳入2024年10月美国财政部发布的优先指导计划,以获得财政部的后续资源支持。

3年计划推出38项改进举措

新的“吹哨人”运营计划收集了来自“吹哨人”、“吹哨人”事务相关从业者、税务部门领导与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反馈,最终确定了38项新举措,计划在2025年—2027年逐步推进改革。

目前,举报办公室正在评估当前举报受理、分析和分类的流程,寻找“吹哨人”奖金管理系统的改进空间。今年,举报办公室将依托原始信息奖励申请表的数据,建设“吹哨人”奖金申请线上门户平台,并改进举报办公室官网页面的内容和功能,处理重复举报事项,压缩案件处理周期;2026年—2027年,将重点完善外联机制,审查奖金支付门槛,探索多语言服务以及扩大数字化覆盖范围等。

借助“吹哨人”奖金管理系统的数据,举报办公室将增强识别并优先处理高价值举报案件的能力,加强与首席法律顾问办公室及相关部门的协作。今年,举报办公室将重点提高对举报信息初步分析的效率,完善举报投诉管理制度;2026年—2027年,将强化“吹哨人”反馈机制,参考其他“吹哨人”计划的经验,并设立对与“吹哨人”相关的污点信息的审查程序。

举报办公室从收到奖金申请到支付奖金所需的时间主要与调查案件、欠税人申诉和诉讼流程以及追讨欠税等工作的时间有关。由于“吹哨人”奖金是用从欠税人那里追缴到的税款支付,只有在欠税人补齐欠税且无法再以其他方式从政府追回税款后,才能向“吹哨人”发放奖金。2025年—2027年,举报办公室将探索奖金管理的新方式,尝试采用新的数据分析方法识别并处理积压案件。

举报办公室还关注“吹哨人”的信息安全性问题,2025年—2027年,将重点优化与保密信息相关的流程,减少信息不当披露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