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信

2025年06月03日 版次:08        作者:刘笑 口述 易静 贺艳 整理

■家风故事

小学升初中时的16页手写信、远在他乡读大学时的叮嘱、工作后被选拔为税务所副所长时的3页纸建议……我有一个布袋,保存着从小到大父亲写给我的信,时常会拿出来读一读。

我小时候,父亲在贵州工作,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在重庆生活。家里没有电话,只有假期父亲回家后才能和我说说话。后来父亲调回重庆工作,我又开始住校学习和生活,在家时间少。父亲周末时常和我谈心交流,有时也会给我写信。

在我升入初中那年,父亲给我写了一封信,既有勉励我努力学习的殷切期盼,也有教导我要与人为善的嘱托。“你即将自己住校了,需要用钱的地方,爸妈会给你。你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好好学习、提升自己。”我知道父亲这话的用意,是因为那时家里时常会来人,想托父亲办事,经常会给我带小礼物。小孩子看到礼物自然高兴,但父亲从不让我收,都会拒绝,并时常告诫我,喜欢的东西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

参加税务工作6年后,我被选拔为副所长,父亲在写给我的信中叮嘱道,成为副所长后要更加“注重学习”,而且一定要“谨言慎行、戒骄戒躁、廉洁自律”。父亲的话我一直铭记于心,养成了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习惯。2020年,我调任纪检组长后,坚持带领纪检组的同事一起学理论和业务知识。每次在办案时,我更是常念父亲说的“谨言慎行”,坚持用证据说话,增强法治意识、程序意识、证据意识。当查办案件遇到困难时,我也会告诫自己不能急躁,静下心来对线索反复进行分析排查。

在我们小家中,我和妻子也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除了面对面交流外,我们有时也用书信方式和儿子谈心。在他人生的重要节点,我都写信鼓励他、支持他,期望他做一个正直善良、积极向上、有责任心的人。我想,这不仅是一种有仪式感的情感沟通方式,更蕴含着家人之间的关心和牵挂。

(口述者系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九龙坡区税务局党委委员、纪检组组长,曾获“重庆市文明市民”“重庆市优秀共青团干部”“重庆市优秀青年卫士”“重庆市人民好公仆”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