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百岁的我,最近再次来到江苏省丹阳市的上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回忆起70多年前的青葱岁月。70多年来,我始终不忘入党初心,牢记入党誓词,这誓词鼓舞和激励着我永不停歇,执着向前。
青春岁月,掀开“红色”扉页
我出生于1928年,中学时代就读于江苏扬州的震旦中学,对共产党的初步认识始于各类红色书籍。当时,扬州在日伪控制之下,对进步书籍报纸封锁很严,同学偷偷带给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图书,在阅读中我的思想受到洗礼,对党组织充满向往。但当时形势极其严峻,为了不被发现,我对进步书籍做了伪装,封皮是《论美军登陆后的中国形势》,翻开几页就是《论持久战》。
中学毕业后,我进入当时的华中大学深造。1949年初扬州解放,我怀揣着对革命的热情,加入了学校的“城市接管支修班”。大学里各支修班被分成多个大队,我是华东第四大队第一组组长。那时,我系统学习了党的理论与知识,为接管新解放区政权工作做准备。1949年4月21日夜,我跟随渡江战役大部队奔赴江南,4月24日晨到达丹阳县。完成接管工作后,5月1日,丹阳县人民政府税务局正式挂牌成立,同年我被组织分配到丹阳县税务局工作,并担任县局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任团支部书记,成为丹阳县税务局第一名团员。
作为团支部书记,我常带着团员们读红色书籍,唱红色歌曲,在党组织引导下,信仰在我们心里牢牢扎根。
以身许党许税
1952年,我在丹阳珥陵税务所任副所长时,国民党特务和武装尚未彻底清除。那时,我们外出收税时常要背枪防身。一天夜里,丹阳县税务局遭到特务偷袭,发现特务撬门时,我们立即鸣枪警告,吓跑了特务。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仍一丝不苟地工作,其间没有发生过一次税款损失的重大事故。
1954年,我调任丹阳吕城税务所所长,因为表现突出,得到党组织的认可和群众的支持。当年11月1日,我光荣入党。举手宣誓那一刻,泪水滑过我的脸颊。
一名党员,离脚下的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当时,丹阳税务部门对工作人员的待遇实行供给制,每人每天一斤半粮,1角钱菜金包括油盐,每逢节日,加发1斤猪肉钱。办公条件也很艰苦,于是我们想了很多“土办法”——办公用纸不够,就把缴获的国民党机关旧报表反过来油印通知;买不起信封,就自己用旧纸糊。那时下乡工作、上城里开会,都要背上一个大背包,里面装着被子、毯子,休息时就打个地铺。如果路程在15公里以内,汽车票不能报销,我们就靠双脚丈量脚下的土地。
永葆赤诚廉洁本色
20世纪50年代初,廉政建设抓得很紧,当时有句口号:“不喝纳税人一杯茶、一碗酒。”税务干部到企业查账,从不在企业吃饭。由于我们作风廉洁,税务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很高。例如,在市场上遇到抗税的情况,旁边群众就会说:“他们是为国家收税的,不是装进私人腰包……”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没有因为条件艰苦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大家互相监督,用实际行动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1989年6月离休后,我牵头成立了丹阳市税务局第一个老干部支部并任党支部书记,之后又在丹阳市税务学会工作了10年。凭借一腔热情,我们创办了税务工作内刊。
现在我入党已70年。古诗有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税务学会的老党员们讲述红色故事、税收故事,把大家对于税收事业的热情传递下去。我们对党的感情,就像那首歌中唱的:“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