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永远不能忘记

2025年06月30日 版次:07        作者:徐云翔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最近,我抽空读完了同学陈旻19万字的纪实作品《寻找马吉影片》。陈旻是资深记者,我们常有联系,我知晓近年来她一直在做探寻南京大屠杀历史方面的工作。不过,当这本厚厚的书呈现在我面前时,我还是吃了一惊,惊叹于她对历史真相的执着探索。

从历史烟尘中挖掘线索

1912年,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先生来到中国传教,并在南京生活了28年。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大屠杀期间,马吉不顾个人安危,与拉贝、魏特琳等外籍人士留守南京,组建“南京安全区”,并用16毫米摄像机拍摄下珍贵画面,成为有关南京大屠杀留存至今唯一的动态画面。

1991年,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杨觉勇和邵子平、陈宪中、姜国镇等爱国人士在纽约成立“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他们四处奔走,收集史料,对日本右翼公开否认南京大屠杀的错误言论进行有力驳斥。

为找到马吉后人,联合会创会会长邵子平先生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并于1991年7月12日,在大卫·马吉家的地下室里找到13卷装在方盒子里的胶片,马吉牧师在纸盒上写有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简要内容。联合会将这些胶片原片在摄影社合并复制成可作电影放映的37分零5秒的“一寸盘”胶片。2002年,在联合会的推动下,大卫·马吉将摄影机和胶片原片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馆对原片进行胶转磁处理,但由于胶片有所老化损坏,仅拷贝出了17分钟的影像。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约翰·马吉使用的摄影机和电影胶片拷贝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南京大屠杀历史从国家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

“37分钟”影像留下历史记录

2017年11月,陈旻因工作需要,要采写一组关于海外华人推动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从国家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的新闻专题。纪念馆向她推荐了邵子平及其联合会,采访中,她得知南京大屠杀最关键的证据马吉影片与拉贝日记(德国商人约翰·拉贝在南京期间对侵华日军空袭南京和南京大屠杀的记录)的主要发现者都是邵子平。

在翻看邵子平的论文时,陈旻注意到文中记录的马吉影片时长37分钟,而纪念馆的馆藏只有17分钟。作为侵华日军暴行的重要证据,影片的画面哪怕多1秒都是珍贵的。身为南京人,又是部队新闻干事出身的陈旻,主动开始了追寻之路。

此后,陈旻多次前往邵子平家中采访,和他商议如何寻找37分钟版本的影片。根据邵子平回忆,1991年复制出的“一寸盘”极有可能在前任联合会会长陈宪中那里。于是,陈旻又和陈宪中开始了近百次的沟通联系。最后,在包括陈旻在内的一群爱国人士历时7个月的寻找下,2018年10月,37分钟版的马吉影片“一寸盘”在纽约找到了!

2019年4月,纪念馆派出专家组远赴美国查证。专家组认为,这个37分钟版本是目前已发现的马吉影片版本中,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最为全面、内容最为丰富的版本。最终,邵子平、陈宪中、姜国镇等决定,将37分钟版马吉影像胶片无偿捐赠给纪念馆。

2019年国家公祭日,纪念馆迎来珍贵的影像史料。至此,这份由美国牧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冒死拍摄、数十年来中外义士苦苦探寻的珍贵史料,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寻找马吉影片》揭示的秘密

完成这项任务后,陈旻将这段经历写成了《寻找马吉影片》一书。她在送我的这本书的扉页上写下“求实存真”四个字,这是她一直秉持的原则,也是一位记者职业操守的生动写照。

书中,陈旻以寻找马吉影片为线索,通过采访联合会的重要骨干成员,查阅了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较为全面地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会维护南京大屠杀事实的历史。她以冷静客观、平实朴素的语言挖掘了联合会维护抗战史实重要活动的生动细节:比如通信上百次寻找日本首位制作南京大屠杀历史节目的记者,让促成《拉贝日记》公开的关键人物、德国牧师戴克第一次被世人所知晓,也详细介绍了自己耗时近两年助力纪念馆寻回马吉影片37分钟胶片的过程。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评价,《寻找马吉影片》“填补了学术界研究的空白”。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节目研发与受众研究中心主任张建赓说:“在所有记录历史的介质中,影像具有信息的丰富性、事件的真实性、场景的可感性。无论从历史、传播还是法律的角度来看,影像史料都是最为珍贵的。所以,寻找马吉影像的意义不言而喻。”

“近两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能参与、见证一段历史事件本身就是一件幸事。”陈旻说,“我会继续深入挖掘抗战史实,为读者提供一个观察历史、思考问题的新视角。”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江苏省税务局)